“感觉每个人都像是兵马俑”“一秒穿越回大秦”……最近,历史剧《大秦赋》火了,逼真的人物造型、震撼的战争场面让观众折服。被圈粉的同时,很多观众组成“考古队”,对剧中服化道等进行“考古”。秦人为啥爱扎丸子头?屋子里摆放的兽首对吗?秦人的武器你都看懂了吗?12月8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为你解答。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艺蘅 宋经纬
爱扎丸子头,还系个蝴蝶结
秦兵就是这么“时尚”
《大秦赋》开篇就将视角落在了邯郸之战,壮阔宏伟的战争场景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吸睛的莫过于将士们的形象了。尤其是将军王龁(hé),刚一出场就引起网友热议:“兄弟,你是从兵马俑坑里爬出来的吧?”“戴着大蝴蝶结,你是要来萌死敌军吗?”
中国传统工艺协会甲胄研究会理事常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秦赋》剧中的将士大多是根据舞美造型的需要,参考兵马俑的形象来打造美术效果的。而秦兵马俑基本是按照1:1的比例还原真人,还是较为符合史实的。具体而言,像大家热议的蝴蝶结,它其实象征了这个士兵的官衔,且捆扎头发的发绳也很有讲究。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党士学介绍:“扎头发和系结冠弁的绳带,分三种,带、组、绳,带是织物编织的带状物,绳是拧成的,而组是用丝织品编成的细带子,由于古代经济状况差异,普通老百姓扎头发的一般是绳或麻,出土的秦俑上也多是绳子扎头发。”
很多观众好奇,为什么剧中看到的秦人都爱扎丸子头,还飘逸地歪向一边?党士学说,这可能和当时“国潮”相关。“文献中没有肯定的解释,但学术界的普遍说法是,发髻偏右是和秦代尚右有关。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颁布了一些法令,其中就有和人们生活有关的法令,包括尚水德、尚黑、尚右等。”
大发簪、长飘带,官员帽子很特别
这种打扮不实用
一部历史剧,服饰肯定是大家的重点“考古”对象。剧中秦庄襄王、巨贾吕不韦、丞相李斯等,个个风度翩翩,尤其是官员那长带飘飘的帽子,很是特别。“这个可能只有眼尖的观众能看出,官员的发簪和飘带都不太对。”党士学说,从考古和文献上看,发簪是用来固定冠和发髻的,而剧里的簪子太长了,都快与肩膀同宽,秦人是不会用这么长的簪子的。
关于飘带,秦人的帽子上是没有的。党士学表示,古人都是实用主义者,这种长至腹部的飘带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用处,这种装饰可能是来自戏曲服饰。此外,关于古人的冠,每个配件都很讲究。“比如帽子叫冠缨,顺着头顶绑下来的绳子叫冠緌(ruí),而在耳朵两侧的绳子上还会挂两颗玉珠,叫充。”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知识点,这两颗玉珠也可以塞到耳朵里,意思是让皇帝别听谗言,亦可为臣子左顾右盼者自惩。成语“充耳不闻”就是由此得来。不过党士学认为,虽然细节上略有偏差,不过电视剧中整体人物服饰造型都很有秦风秦韵,下了很多功夫。
“硬核装备”吸睛
青铜器竟是黄色的
人家就是这个色
行军打仗想要取胜,装备不能少。《大秦赋》中出场率最高的武器当数戟和剑,剧中一开头就有戟的特写,有观众疑惑:青铜器怎么会是黄色的?是不是搞错了?其实,这一处理方式是相当考究的。
常诚介绍,不同比例的青铜会呈现不同的色彩,而淡黄色就是其中一种。现在大家看到的青铜器多为青绿色,是由于出土后氧化造成的,所以很多影视剧中青铜器是青绿色其实是一种误读。
《大秦赋》中还展示了矛、戈、弓弩、箭等多种武器。其中公子嬴异人和吕不韦逃亡时,吕不韦中了一箭,拔下来发现是秦国的箭。吕不韦对箭展开了说明:“箭羽、箭杆、箭簇都是统一大小,并且相互可以拆卸……”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里也并非编剧杜撰,而是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了数万件秦国兵器后,专家发现秦国武器的一个特点——戟、矛、箭等武器大多是可以拆卸的。
屋里放鹿角兽首做装饰
不合适,这是镇墓兽
无论是外景还是内景,观众们都看得格外认真。邬君梅饰演华阳夫人,华阳宫简直是个宝藏阁。其中一个鹿角兽首摆件,非常精美。党士学说,其实它的原型是一只镇墓兽。
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一种叫方相氏的神兽,专门驱逐一种叫作魍(wǎng)象的、好吃死人肝脑的怪物,所以人们常用方相氏的形象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使用镇墓兽的习俗,也由此演化而来。
战国时楚国人自古崇鹿,认为鹿是瑞兽,鹿还被认为是巫觋(xí)通天地的助手,因此这件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寓意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不过一只镇墓兽放在屋子里做装饰?党士学指出,这显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