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都是科研管理体制、职称评审制度逼出来的。沿袭多年的职称论文评审制度,除了造就论文买卖产业,我看不到什么积极意义。今年1月,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到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元。
能发表论文不代表其业务水平高,不能写论文也不证明其业务水平差。如果蒲松龄在世,他拿《聊斋志异》去评职称肯定会被退回来。当然,倘若论文这道关能够起到初筛人的职业技能也行,可是这个门槛几乎形同虚设,论文基本上只要花钱就能发,这样的门槛比拼的是啥呢?倒贴钱发论文,还能培育出什么高水平论文?
身为芝加哥大学教授的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可以一篇论文都没有,但他必须要能够良性地影响着公众,有着难以被忽略的专业地位。而我们呢?在大学,没有论文,恐怕连讲师都评不上,教授就更别指望了。以论文评价人才,造就了“学术”论文的空前繁荣,而实际上,论文离学术研究越来越远。别把一些“论文”与学术研究扯到一块了,哪有什么学术呀,你抄我我抄你,都在假装正经,那些所谓的学术论文,不过是各取所需堆砌的字而已。(夏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