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丁伟岳当初是从电视里知道自己是全国政协委员的。这位著名数学家2001年被增补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连任第十、十一届委员至今。他说,每次换届,“一直到电视台宣布我才知道,没有人问过我愿不愿意当”。(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政协委员是通过“协商邀请”的方式产生的,只需“各界推出”和“邀请参加”。也就是说,有些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当事人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成为政协委员”。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喜事,但对有些人来说就不是:也许他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政议政。
一些人“被委员”之后,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参政议政的质量和热情。前年广东省政协九届十三次常委会上,巴塞罗那奥运会跳水冠军孙淑伟、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胡佳等因两年未参会被撤销了省政协委员职务。而与去年临近闭幕时才匆匆赶到会场不同的是,刘翔委员今年虽然难得准时参会,却又因要赶赴多哈参赛不得不提前退会,三次会议一次缺席,一次迟到,一次早退,加起来不到一次完整的参会。在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钢琴大师刘诗昆更是透露,其同组有一个委员竟然连续五年没有参加会议……
承载着公众厚望的政协委员,如果在被邀请之前毫无意愿和思想准备,又怎样保证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质量?显然,丁伟岳教授完善委员遴选机制的建议无异于一份很好的提案:在“各界推出”和“邀请参加”人参加各级政协时,应尽可能把本人是否愿意,是否有参政议政的能力,是否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综合考虑。这么做的合理性不仅在于“让人家有不同意的权利”,更在于提高和确保政协会议的质量。(樊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