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20条”“沪4条”“杭29条”的房地产新政陆续登场之后,一个共同点是:三个城市今年都延续了去年的购房补贴政策,一律都是针对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但是,购房补贴力度有明显差异。以首次购房为例,上海对90平方米及以下贴补1%、杭州对140平方米以下贴补1.3%、南京对144平方米以下贴补0.5%。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异呢?
一问:
视各地“泡沫”程度而定?
“这些补贴都是在2009年的优惠基础上有所缩减的,这是一个共同点。”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后葛扬说,说明三地政府也认同去年的房地产市场过于火爆,都在出手给楼市降温。
他说,从三个城市对首次购房人的优惠力度看,杭州是最大的。“我们分析首次购房的人群,他们对房价的敏感性较高、房价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相应支付的房价成本也高”,但是贴补为什么会有差异化?
“在长三角的这三个城市中,上海城市的国际化排第一毋庸置疑,城市的‘吸力’也最强,外来户购房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上海的房价也自然最高,在购房补贴上,关注度最高,1%应该是适中的。”葛扬同时抛出一个话题:南京的购房贴补三地最少,是不是南京市政府认为去年房价上涨过快、泡沫较多而刻意控制购房的贴补呢?
二问:
谁钱多谁补贴就多?
南京工业大学房地产系副主任、天诚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吴翔华认为,政府部门在购房贴补的比例制定上,并不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有多大,如果房地产泡沫大,贴补就应该取消。“我倒觉得契税的购房贴补比例不一,更多的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的财政承受能力所决定的”。“去年土地出让金收入,杭州排在全国第一,而这次补贴比例也最大嘛!”
三问:
为了制造楼市平衡点?
吴翔华笑着说,这次调控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加大对自住和改善型购房人的补贴、另一方面是“响应”国务院号召打击投资客炒房人。说明地方政府在制定一些调控政策时,“内心是矛盾的”。
他说,这些说明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房地产税收的依赖性还是非常高的,“房地产快速拉动GDP”的“情结”不打消掉,所有的购房贴补只是在为房地产的进一步火爆“锦上添花”而已。
“贴补1%也罢、贴补1.3%也罢,在高涨的房价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吴翔华说,去年沪、宁、杭三个城市的房价涨幅应该都在30%以上,如果今年有15%以上的涨幅,投资客也注定不会离场,因此这些补贴的意图,“仅仅是在制造一个楼市自住和投资的平衡点而已”。快报记者 尹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