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诞生校长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南师附中高三(1)班的匡超。简单来说,这个孩子的过人之处就是“全才”,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活动能力强。但这一推荐却遭到了很多网民的质疑:北大推行校长推荐制是为招录偏才、怪才,向匡超这样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考上名校,何须校长推荐?为什么不把名额留给那些偏才、怪才?其实匡超获推荐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原因——比如校长要考虑推荐偏才会引来更多质疑,所以才选择了最保险的全才。校长难言之隐的背后,其实是北大校长推荐制太多的先天不足,正如下面这篇文章所言,这很可能是一锅弃之可惜、食之难咽的夹生饭。
匡超确实超牛!但这样的人还需要推荐吗?推荐这样的学生还有意义吗?如此完美的人不推荐,难道考北大、清华还不是小菜一碟?还需要占用推荐名额吗?再说,事实上,匡超今年已经获得了保送资格,如此一来他就不需要参加高考,也就无所谓降低30分录取了,所以说,这样的校长推荐,其实已经毫无意义,白白浪费一个名额而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也搞过自主招生。比如,吴晗的数学虽然是零分,但因为文史、英文均是满分,被清华录取;无独有偶,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英文考了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这两个人是偏才、怪才,与“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的匡超相比,简直逊色太多,但这样的偏才被特录,显然更有意义。也更符合北大声称的“校长推荐是为了招录怪才、偏才”的初衷。(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