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并未钓鱼执法”没有丝毫说服力
· 慈善政绩难掩“被慈善”的荒唐
· 公交监控系统为何成了摆设?
· 法律绝不能屈从于有偿家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慈善政绩难掩“被慈善”的荒唐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河南荥阳前段时间宣称要打造“慈善城市”,招致舆论一致炮轰。但荥阳没有放弃打造“慈善之都”的努力,而是继续埋头推进全民慈善,并依靠这个平台取得了超越全国其他城市的“孤儿能享受每月最低700元补助”慈善政绩。

  (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有了“孤儿能享受每月最低700元补助”的漂亮政绩,加上民政部官员“这方面荥阳是全国老大”的评价,荥阳官员似乎认为“全民慈善”的正当性就毋庸置疑了,其实不然,这种行政权力强行打造出来的的政绩,并不能遮蔽“强制慈善”天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想说的是,政府不应把“孤儿能享受每月最低700元补助”当作自己的政绩,这些钱不是政府给的,而是依靠民众的善款才解决的——而抚养孤儿的责任本在于政府,现在却以“全民慈善”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把责任推到社会上,这算不上是什么光彩的事。

  人们从来不会怀疑行政权力的神通广大和无坚不摧,不会怀疑“全民慈善”短期内会产生相当大的效果,当行政权力集中所有力量、凝聚所有资源、采取一切手段、全心全力地做一件事时,会相当有效率,会很快出成绩,这就是举国体制和计划手段的威力。可是,这种权力推动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尤其是对慈善而言,可以集中力量以运动的形式半自愿半强制地在短期内筹到一笔善款,营造出“全民慈善”的氛围,但这种氛围却难以持续。因为“无自愿、不慈善”,慈善是最勉强和强制不得的,它主要依赖公民的自觉和文化熏陶,依靠道德培养和精神教化,一个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发展到一定程度,富裕的公众达到一定层次,城市才会自生自发出慈善精神和慈善文化,人们才会热心于捐赠和行善。而像荥阳目前这种的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持续地“全民慈善”下去。

  也就是说,像“孤儿能享受每月最低700元补助”这样漂亮的慈善政绩,只是官员集聚所有力量和过度开发爱心所打造出的慈善幻象。这样短时间内强造出来的效果,并不能作为论证“权力打造慈善城市”的正当性。

  我坚信这样的规律,慈善是权力强推不出来的,企图违反这种规律而以权力的手段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被慈善”。再美的修饰也难以回避“被慈善”只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政绩秀——你不慈善,你不掏钱,就以种种软硬兼施的方式强迫你慈善,不然,慈善组织收不到钱,慈善成绩不突出,怎么能叫慈善城市呢,领导和官员拿什么去向外人炫耀呢?于是,“被慈善”就成了必然。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