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44个汉字整形征求民意有了结果——大多数人反对,这是教育部9月2日发布的公告里提到的,这多少有点意外。
教育部9月2日晚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果,自8月12日到8月31日共20天的征求意见期间,教育部共收到电子邮件2688件、信函157件、传真67件,总计2912件。在“44个汉字整形”这一块,大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并增加社会成本,所以不宜轻易改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表示,这一结果与网上的民意吻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司司长李宇明则表态说:“人民不满意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也没有权力去做。”
有结果,有表态,都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看这架势,整形手术是动不起来了,大家悬着的心,可以放一放。
“汉字整形计划”将要作废,民意的反对起了关键作用,毕竟,44个汉字要整形,是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司召集一帮专家穷8年之力反复论证的结果。但在为民意胜利欣慰的同时,还要给教育部一点掌声——之前把汉字整形说得如何如何迫切,现在却要公布“大多数人反对”的民调结果,等于是自己抽自己的耳光,是需要一点勇气和诚意的。
重大决策征求民意,现在已经是一种惯例了。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民意表达机制,却已经成了相关部门闭门决策的一件程序外衣,无论大家反对得多么强烈,最后该怎么搞还是怎么搞。这样的征求民意,跟总是听涨的听证会,可谓异曲同工。如今教育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结果,却是令自己难堪、而与网络调查数据吻合,可以算是一个惊喜。它让大家知道,原来我的意见表达还有用,原来重大决策征求民意,并不总是在走过场,原来我们对民意表达,还可以保有信心。
我知道,在44个汉字整形这件事上,教育部如果要一意孤行,难度并不大,毕竟征求意见的整个环节都在其一手掌握之下。我也知道,如果44个汉字最终要改写了,大家拿教育部也没什么办法,毕竟这也是“征求了民意”的。现在教育部却甘愿“自取其辱”呈现真实的民意,真是很难得。
但疑问还是有一些。比如说,教育部在收到的2912条意见中,到底有多少条是反对汉字整形的,能否逐条公布出来给大家看?一场预想到会引来激烈争论的汉字整形手术,为什么在“反复论证”的8年之前不能先征求民意,以避免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呢?由力推某项决策的政府部门全程掌握征求民意的过程,真实民意被呈现的几率有多高?这些疑问并非不合时宜,毕竟,我们不能把民意真实呈现的结果,寄托在教育部这样难能可贵的“自取欺辱”身上。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