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提级”与“牌照”,改革始终在渐进
· 发言人能消解央企的傲慢与偏见吗?
· 央企的首要责任不是引导舆论
· “双薪合并计税”可以说征就征吗?
·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
· 谁为汉字整形的浪费负责?
· 还有多少不合理收费该清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谁为汉字整形的浪费负责?
  ■热点纵论

  截至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结束,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据《新闻晨报》9月1日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改不改和怎样改。该司同时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教育部终于承认“反对的声音比较多”,将意见上报国务院,其实是给自己寻找台阶,以挽回一些颜面。这确实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闹腾,众多批评者不明白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教育部为何如此坚持己见——“想不明白”,说明批评者没有抓住汉字整形的“要害”,没有看清其背后的利益问题。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始于2001年,八年磨一剑。44个汉字整形,先后召开学术会、审议会、征求意见会等大型会议80余次,参与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在此过程中,多少学术经费花出去了,多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浪费了,纳税人心痛不已,但主持者和参与者反而可能乐在其中。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几乎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电脑时代来临,语言文字工作趋冷,所以总得找点事情做,否则这两个机构有何存在的必要?于是,“没事找事”对汉字进行整形,在批评者看来不可理喻,但在主持者看来却是非常必要的。

  这场闹腾的“要害”并不在于整形有无必要,弊大利大,而在于其背后的部门利益与学术机制。君不见,如今有多少学者削尖了脑袋申请课题、项目,这些课题、项目有无意义不要紧,重要的是先把科研经费拿到手。汉字整形之研制,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初立项时,不问问大家有无必要花那么多钱研制汉字整形,现在再来征求公众意见,钱已经花掉了。想想看,如果此次汉字整形最后被否决,会有人为这次徒劳无功、浪费纳税人钱财的研制负责吗?恐怕不会的。(晏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