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还有多少“投机倒把罪”赖着没走
· 七夕节冷暖
行政别干预
· 权力霸道让“官二代”应运而生
· 傍李白 要傍就傍他对权贵的蔑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3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七夕节冷暖行政别干预
  七月初七是被国人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但记者走访商场、电影院等处发现,影院不促销、花商不囤货,七夕节有点冷(8月26日重庆晚报)。

  ↓千年相思为何不敌一枝玫瑰 广州日报 8月27日 作者:郭兵

  【广州日报一评】

  源于汉代的“七夕节”,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而来自西方的情人节,则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进入中国只有不到30年,但中西情人节PK的结果,却是洋“盛”而中“衰”。千年相思竟敌不过一枝玫瑰,有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千年相思输给了一枝玫瑰,传统文化何以在洋节日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一点是,商业领域的推波助澜,无疑已成为“洋节热”日盛的有力推手。

  本来,众商家出于逐利的需求,往往没有热点也要制造热点以带动消费,而一些“洋节日”舶来之后,恰恰为推动消费提供了热点,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机遇。因此,如何适应当前的节日经济,实现传统文化现代改造的市场取向,也许是传统节日改进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崇尚文化融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在日本,西方的情人节在民间的盛况不亚于中国,但每年七月初七,日本很多地方都放3天假,大举欢庆的场面令我们这个“七夕节”的发源地汗颜。

  而在韩国,当我们逐渐淡忘甚至遗弃一些传统文化的时候,他们却成功地将其实现现代转型并获得国际认同,源自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率先申遗就是明证。

  “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衰。在宋元时期,每逢七夕,市场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节日经济也曾如火如荼。如今,更多的中国人开始移情于洋玫瑰和巧克力。极受追捧的外来情人节和盛况不再的传统七夕节,该让我们咀嚼出怎样的味道?

  作家冯骥才曾撰文指出:我们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让古老的节日迸发出新的活力,实在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现代快报再评】

  文化传统的传承本来是一个自然的文化选择过程,急不得。提出“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让古老的节日迸发出新的活力,实在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心情可以理解,但要警惕重走老路,寄希望于行政手段的干预。请记住社会心理、市场的力量比政府干预更有力更持久也更经济。水到渠成是最好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