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内部人士15日表示,近日关于美国一家公司向包括中海油在内的中国公司行贿的信息,中海油已进行调查核实,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公司内部人员收受该公司及其代理商的商业贿赂。今年4月8日,美国司法部网站通报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向外国公司行贿的相关信息,其中涉及一些中国公司,包括中海油。(8月16日新华社)
一句“未发现”,好轻飘!“截至目前”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意即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中海油内部人士受贿。但这句话预设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即目前没有查到,即便以后查出来了也可以推脱,反正目前没查到嘛!
这位人士的另一句话更是有着“高超”的语言技术,颇具天赋。这位人士说:“并无证据证明这些钱真正到了中海油员工的手中,或者说中海油一方有人有意索贿”。试问,何谓“真正到了中海油员工的手中”?是不是这些款项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了,而未被中海油员工攥在手里,因此不算“真正”?再请问,何谓无证据证明“中海油一方有人有意索贿”?难道“被受贿”就不是受贿了?
纵观这位人士的言谈,可以看出中海油虽然自我辩解的意味很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不少丰富的信号。貌似坚决否认,实则留有余地;貌似义正词严,实则底气不足;貌似以正视听,恰恰露出猫腻。这种危机公关,不仅无法冰释公众的疑惑,反而强化了公众的不信任之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讥议,这种自证清白到最后演绎得很不清白。
仅靠几句简单的辩解,是没有说服力的。无数事实证明,自查自纠是不可靠的,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自己查自己,能查出真相吗?因此,对于这起贿赂门,我们当然不能轻易相信这位人士的说辞。不仅不相信,反而应该吁求,相关司法部门及时介入。否则何以取信国人?何以告慰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