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语文教学“被鲁迅”
折射中国教育工具思维
· 鲁迅作品好,还得选得好教得好
· 不被关照 鲁迅仍是教材霸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鲁迅作品好,还得选得好教得好
  由于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其“削弱鲁迅”的做法自然容易引发民间喧哗。同样,江苏人民出版社也是与之齐名的、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的出版社。

  记者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所包含的鲁迅作品,采取的是“打包”配送方式下发给学生,给了学生更多自由阅读权。而老师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也试图从刚性说教变为柔性引导。选与教的同步“人性化”,使学生可以接受鲁迅。正如苏教版编辑所言:鲁迅作品选得好还得教得好。

  高中教学

  “鲁迅作品没错,教法出错”

  南京一中高二女生小马初读鲁迅时感觉晦涩拗口,难以理解。 “刚开始,我觉得鲁迅的文字比较晦涩,句式也很特别,字像错别字。”

  但小马很快“理解”了鲁迅。“老师告诉我们,当时,鲁迅倡导的白话文刚起步。了解了这段历史,我就觉得正常,不能再说鲁迅写错别字了。”

  如今,小马对阅读鲁迅文章很有兴趣,“我的班级里,同学对鲁迅作品是尊敬且喜欢的。”小马说:“鲁迅作品是挺难读懂的,但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偏爱。我结束中考后,心情最愉快的时候就读了三遍《阿Q正传》。”

  “鲁迅作品没有错,是教法出了问题。”南京十三中洪劬颉是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教高中语文课已有12年,也是鲁迅的“粉丝”。高中时代,他就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如今,他喜欢把“最爱”带到课堂和学生分享。

  “到了大学,我读完鲁迅全集,才知道中学课本里的鲁迅是被神化了的。作为教师,我的经验是,教鲁迅是要带领学生去触摸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鲁迅,要把鲁迅还原到日常生活之中去。”

  教学中,洪劬颉认为,鲁迅作品中最难学的是《拿来主义》,很多教师都是抓住“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与“拿去”“抛来”与“抛给”等琐碎问题来架构课堂。“文本本来是生动形象的,但被这么一肢解,谁不头大,谁还有兴趣?如果老师在此过于纠缠,学生会更糊涂,也就使学生以一种生硬的姿态进入文本,令学生丧失了对文本的兴趣。鲁迅的作品不能简单从文章学的角度学习,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肢解鲁迅”

  是虚假阅读

  洪劬颉发现,多年来,很多老师讲解鲁迅作品时,使用了“庖丁解牛”的肢解方式,目的是迎合考点赚考分。“如果按高考考试说明去教学,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依然会非常糟糕。跪在考试面前教语文,始终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洪老师介绍说,考试说明是量化的,但高考试卷越发注重对语文综合素养的考量。

  一位高中教师透露,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比去年低了11分,问题主要就出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上。“鲁迅的语言,与现代说法有隔膜,但暗含哲理的句子有很多。那么叩击心灵的句子,如果老师逐字分析,就味同嚼蜡了。”

  而这种传统教法,在新课改后的高考中并不占便宜。新课改是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改风向标,也促使教师去思考如何完善教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语文名师直言:“很多老师在教学生所谓的考点,解题技巧。也许,考生在解某道题时因此提高了一分,但整体能力并未提升。现代文阅读仍然是得分率较低的一项。”正如洪劬颉所说,有些教师就是通过肢解式阅读,带领学生以应试之名进行了一场虚假的阅读。

  鲁迅作品

  不宜先看电影

  如今,洪劬颉侧重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没有读出自己的体悟,没有读出人生智慧,都可视为虚假阅读。”洪老师说。

  “我们中小学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肯定有问题。但这个棒子不能打在老师身上。教参滞后性,青年教师能突破教参也非常不易。”洪劬颉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不应是文章学而应是教育学,应在师生互动中产生。而老师在解读鲁迅方面,往往容易出问题。“上学期,我选了鲁迅的十本书,让文科班学生上台做五分钟读后感演讲,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在自我解读文本时,要尽量搜集前人观点。这样的尝试,促进了学生的自我阅读和感悟。效果非常好。”

  “读鲁迅作品,要让学生读出、读懂鲁迅精神。”洪劬颉以《阿Q正传》为例,在中学里该文采用的是长文短教的方式,通过1到3课时激发学生热情,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力,不至于使学生丧失对经典文本的兴趣。但传统的教师会让学生先看这部电影,认为这样可以引导理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出来的形象感,被电影画面给固定死了。“教师是引导者,对文本解读切入的角度,都在规引学生的思维和进入文本的方式。而一旦进入到鲁迅作品的世界,学生的变化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兴趣一旦被点燃、被唤醒,不仅男生喜欢,女生也喜欢。他们不必去翻所谓的名言册,作文中会自然流露出对鲁迅作品的感悟和分析,用得恰到好处。”

  初中教学

  究竟要不要往深了讲?

  与高中必修课本中仅有三篇鲁迅作品相比,初中生学习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多达八篇。

  “我反对把鲁迅从课本中剔除。”中华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黄烨认为,不能因初中生年纪较小,就认为其理解力不够,以致不让他们接触鲁迅作品。

  他同样认为,鲁迅的作品深且难,就看教师如何深入浅出了。“没必要在文字中做过多纠缠,应该引领学生去思考,不要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他们既需要人文教育和关怀,同时也需要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教育,这就看老师的切入点在哪里。”

  当然,由于初中生思想深度有限,老师在讲解鲁迅时也常常遭遇两难境地:究竟要不要往深了讲?

  即将升初二的学生小丁就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惑,“我觉得鲁迅的文章挺难的,里面的那些字常常把我给绕糊涂了。而且,有些文章老师越讲越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小丁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块短板,学鲁迅的文章对他而言更是遭罪。

  “比如《风筝》,明明是在感受亲情的单元里,说的是手足之情,但是老师说,更深的意思是批判封建教育,那到底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还是有两个中心思想?"小丁的疑惑,在初中生中长期存在。一位初中老师介绍说,以《风筝》和《雪》两篇为例,都是收录于《野草》中的,表面要求不高,《风筝》可说是感受亲情,《雪》是写景散文。

  但实际上,这些文章都有深意。老师究竟该不该往深了说,或是照顾到学生的理解力讲得浅显一点,教参上对两种做法皆表示认可。但如果真碰上考试,学生确实会手足无措。“一些优秀生常问我,到底哪一个是标准答案,这让我也很困惑。”

  这位老师表示,《风筝》是讲读课文,考试很可能考到。"现在初中课本里鲁迅作品有些多了,有学生就表示讨厌,觉得难懂,不好玩。”

  而鲁迅的所谓“错别字”,也令学生不得不不断请教老师。“我从教以来,好像大的统考并没有碰到鲁迅字词的检测,估计都回避掉了。而校内考试,一律得按鲁迅的原文来。”这位教师建议,可根据学生年龄,适当删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等他们年龄更大一些时再学习。

  小学教学

  从灌输观点到“抹除鲁迅”

  “苏教版小学课本中已经没有鲁迅作品的痕迹了。”从教14年的游府西街小学教师干露回忆,以前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曾收入过《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和《社戏》。现在苏教版里没有了。

  “鲁迅没有问题,鲁迅的文章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孩子循序渐进的接受教育方式,与考核评价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一位退休小学教师回忆称,在一次考试中,老师间曾为《少年闰土》中一句话的含义发生了很大争执,于是大伙越挖越深,搞得考生都拿不到分。

  “过去,小学老师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往往对小学生灌输现成观点,但小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干露表示,中国的语文教育过于应试化,喜欢钻牛角尖热衷统一答案。

  对如今小学教材的变动,干露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学生有兴趣,鲁迅的作品可以在课外阅读,毕竟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是有差异的。”

  □快报记者 黄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