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河南荥阳市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京华时报》8月11日)
与“浴都”相比,“慈善城市”无论如何要高出几个档次。但问题是,“慈善城市”是红头文件可以打造出来的吗?一个城市的慈善指数,包含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乃至经济状况和公民素质等诸多内容,这都需要慢慢形成,而决不是靠慈善组织和慈善大使的数量累积而成的。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慈善发展模式,是“权力无所不能”思维下的形象工程。
慈善事业是需要建设,但不能不顾现实,逼着民众去慈善。所谓“打造”,有一种浓重的行政强制的意味。很多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善款都来自于普通民众和企业的自愿捐赠。但从没听说过,这些国家哪一个城市的政府宣称要打造“慈善城市”。事实上,正得益于权力干预少,这些国家的慈善机构才得到蓬勃发展。
对于发展慈善事业,政府的任务是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譬如资金的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让民间力量去自由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是一种理念和态度,而不是数据和政绩。(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