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之鲁宁专栏】
上周末中石油和中石化仍然嘴硬,声称彼此不打价格战。还是上周,发改委专门约见媒体,公布6月份两次上调油价的六大理由,强调“目前油价不具备下调条件”。
可是嘴硬也好,行政意志也罢,最终还是在市场意志面前败下阵来。本周以来,两大石油寡头在各地的分公司纷纷下调成品油批发价,0号柴油、90号汽油的平均跳水幅度每吨在500-600元之间;93号汽油跳水幅度更大,较极端的例子是,中石油在重庆地区93号汽油批发价,每吨跌幅居然超过了1000元。
6月30日的那次油价上调后,成品油在零售环节的实际售价基本上都未能到位,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名涨实跌”的反常现象。这正是发改委饱受舆论质疑而不得不出来强调提价理由的主要原因。事既如此,为何在挺过7月份的第一周后,两大石油寡头还是扛不住呢?依笔者所察,大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从5月份风闻成品油要提价之后,尤其是6月初首次提价幅度并未到位(发改委之说法)之后,迫使零售环节的各路油商纷纷囤油填满库存。然而,一方面提价直接压缩了消费,另一方面6月底再次提价已提前明确,逼迫油商们只能继续补库。当提价再度来临,消费进一步受到压缩,成品油零售环节不可避免地出现典型的“滞胀”——高油价导致消费萎缩与压库互相叠加。而零售环节的“滞胀”经一定的“时间迟滞”必反映为批发环节的连锁“滞胀”,迫使两大石油寡头必须降价“促消化”。
市场内的价格形成机制恰恰在此期间不买行政意志的账。国际期油价从6月中旬掉头下滑,进入7月开始“坐滑梯”,至昨日跌破60美元/每桶。如此一来,无论是零售环节还是批发环节,都必须立即采取“清库”举措,否则,一旦国际期油价跌势不止,发改委将被迫再次启动“油价调控机制”下调成品油价,如是,意味着批零环节的油商在一夜之间,将面临每吨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净亏损。零售环节油商相对多元,零售损失还包括民资。而批发环节基本由两大寡头垄断,故批发损失几乎全部为国资损失。因此,说两大寡头在批发环节降价,实乃扛不起。
国情所致,让“看得见的手”放弃油价调控并不现实。既然油价完全随行就市不可能,那么在“油价调控机制”已生效的前提下,“看得见的手”如何在尊重“看不见的手”之基础上,主动实施“两手”之间的默契配合,已然成为对发改委的新考验。须知,油价频繁调整对实体经济损伤很大,打乱了宏观经济正常运行节奏——尤其在经济处于巩固“企稳回升”势头的敏感时刻。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