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这只螃蟹吃得好!
· 周市长还有多少“隐私”要被逼出来
· 官员要习惯舆论的“刻薄”追问
· “反贪局长贪污”凸现监督困境
· 我真的会很生气!
· 权力要经得起阳光的穿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周市长还有多少“隐私”要被逼出来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29岁的湖北宜城市长周森锋继续处在舆论漩涡里,不是因为“最年轻市长”而赢得喝彩,而是因为一些材料被发现而遭受质疑。

  照片显示,周森锋在田野工作时,有专人打伞,这不是狗仔队的偷拍,而是宜城市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有网友检索论文库,指出周森锋和与他一起被襄樊市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妻子双双涉嫌论文造假。

  一个最年轻市长横空出世,引出人们挖地三尺式的资料求索与解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周森锋表示希望少被人关注,但既然他担任的是公职,而且“最年轻市长”“全票通过”等等都非常引人注目,人们对他的来历、经历发掘不止,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一个如同火箭般蹿升的新星,就应当接受众目所视的对待。

  现在,不是周森锋是否愿意低调的问题,而是他必须面对舆论的种种质疑。但很大可能,有关周森锋的情况,将只会成为人们发掘的对象,而很难由周森锋或者宜城市、襄樊市主动提供。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媒体采访周森锋就读过的学校、工作过的单位时遇到了困难,他经历所至之处都不约而同地“低调”起来。

  人们还抱怨周森锋担任市长时,宜城方面只公布了简历,而没有公示足够的资料。人们还对一个最年轻市长的突然出现很不适应。我想,中国的政治民情确实发生了变化,而相关的运作并未与之相适应。

  按照惯常的做法,一个市的市长人选安排,不是一个可以对社会大众公开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慎重决策的事情,研究越是慎重,越不能走漏风声,越要稳妥以防意外,直到走完全部程序,才作正式发布,这就是“揭盖子”,在盖子揭开之前,程序到哪一步,会有哪些人知道都是有规定的,外人不得与闻。

  现在看,这样的做法人们并不接受了。尤其周森锋出任市长,必定是要成为众所关注的人物,突然现身的“最年轻市长”,可能使人在瞬间发出“年轻化”的喝彩,但紧接着就会面临他凭什么能够赢得全票、做过些什么、有何业绩、是不是有背景等等疑问。对这些问题,襄樊市和宜城市的有关部门以及周森锋是否有心理准备呢?无从知道,但就信息发布而言,不能不说是准备不周。

  任用靠从政业绩,选举靠民众支持,两种模式做法不同。周森锋显然是任用的结果,从简历来看,他工作不到5年,一工作就担任副处级职务,除了第一份工作做了大约3年,在其他职务上都只有很短的时间,究竟有何政绩?未见官方提供。5年间从副处级职务升为正处级的市长职务,虽然仅升半级,但就职务的重要性而言,远非相隔半级,他所经历的职务,多是几个月一更新,这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为获任市长作出的快速铺垫。这种快速历练过程,使得他出任市长有着太多的人为痕迹,而缺乏自然而然的意味。

  年轻不是问题,为年轻而年轻却是问题。选拔模式下,官员因“大力培养”“压担子”而成长,年轻或年老都不奇怪,听从组织安排而已。我想,官员在田野工作,旁边有专人打伞,这一定未被视为一个问题,所以周森锋这样年轻的官员有人打伞的照片,才会发布在官方网站上。我想,周森锋被着力培养,组织上定有详备的考察,而纵是如此,是否考察过他发表的论文涉嫌造假的问题,可能还是疑问,这也可见通过少数人努力工作去考察和选拔官员,未必能够真的做到详备。

  然而,公众可以在官员被任用之前就得到他充分的信息吗?现行的状况是很难,因为在任用之前,官员任用情况是机密,人们不会对未知的人选加以关注,而公示所提供的也多是标准简历而已。人事因慎重而机密,内部研究,决定了官员信息难以公开,难以公开又使得官员考察易出疏漏,这是现行做法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长江日报》评论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