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之童大焕专栏】
在沈阳市委书记的动议下,沈阳大学在法学专业里设了个“信访方向”,被一些媒体解读成“增设信访专业”概念之后,连日来引发舆论热议。
长期研究信访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在6月10日的《东方早报》上撰文认为,研究信访问题可以成为一门“专业”。现实中,为减少所谓“非正常上访”的主要手段有截访、销号、拘留、罚款等。如果“信访专业”以研究这些各地普遍实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主,那后果当然很严重。假若沈阳大学主持“信访专业”的教授们,能编辑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民众利益诉求的“信访改革教材”,并培养一批立志彻底改革信访制度的人才,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此,于建嵘表示有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对沈阳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们的基本信任。但我并不这么乐观,因为在更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之前,信访制度再怎么改革都不可能单兵突破。所以我更担心的可能是,对“信访方向”的研究,会出现像北京警察学院教授高峰为北京市城管局编写《城管执法操作实务》一样在奇技淫巧上做文章,“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
而本文要说的,不在于这个具体专业如何,而是长期以来,过多的社会和经济职能附着在教育身上,已经成为压垮中国教育的骆驼身上的稻草,使教育越来越背离“培养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完整的人”的大方向。比如长期以来越来越混乱无序的中高考加分政策,什么海归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加分,等等,中高考加分政策早已与教育本身无关,也不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武器,反而使教育沦为某种短期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俾女,加剧和恶化社会不公。甚至连福建永安市这样一个县级政府都可以制定买房就可以中考和高考加分政策,真是乱象迭出!更不用说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大学扩招不完全是从教育本身的规律出发,而更多的是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
把教育当成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万能钥匙,不仅严重偏离科学的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律,而且忽视了社会原有问题的解决,结果是教育和社会改革两败俱伤;而教育也越来越不像教育,教育原有的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目标渐行渐远,国人的创造力则每况愈下。
学者秋风认为,中国的各类学校,缺乏最基础的独立性。此乃真知灼见也。而在不少国家,在各个行政机关中,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独立性是比较强的,因为,教育的专业性本身比较强;教育关乎共同体的价值和长远利益,人们也不愿让教育受那些短期任职的市长们心血来潮的影响。
教育和考试的相对独立问题,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的基本问题加以研究和保障。非如此,教育只会离它原有的目标越来越远,国民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只会越来越低。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