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没有大学排名,只有榜单经济
· “防范考生改民族”应立足制约权力
· 震后捐款明细账最好细到一包水泥
· 民警举报县委书记何以成恶搞
· 保护好网络举报者是重中之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民警举报县委书记何以成恶搞
  近日网上一帖《35位民警实名举报山东郓城县委书记》,署上该地35名警察的真名实姓和手机号,引来众多网友观看。郓城县委方面很快回应说,帖子“署名”的警察大都不知道这事,其中3人甚至早已去世。

  听起来像是又一个恶搞行为。不过据报道,该帖所揭发的内容曾经在网上出现过,但是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经过这一包装很快成为网络热帖。可以想见,该帖并非全属恶搞,其内容是发帖者真心想要揭发的问题。一场严肃的举报,为什么要假冒他人甚至死者之名呢?

  答案并不复杂,那就是要引起关注。假冒的行为当然不提倡,但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发帖者认为不假冒为什么不能引起关注呢?这的确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心理,在一些人看来,举报必须引起网民关注,因为没网民关注,一些问题就可能石沉大海。

  尽管我们有很多接受举报的渠道,但是在这个举报者看来,唯有受到舆论重视,通过舆论给予压力,那些渠道才可能起作用。而媒体都是有局限的,它们只选择具有轰动性的故事来报道。

  于是,这样的一种理解就把举报者自己逼入了这样一个境地:他不仅要对内容负责,而且还要引起媒体和读者的重视。要从无数的网络举报中脱颖而出,他就必须出怪招。

  在我的新闻经历中,也大量地接触过各种求助者。他们把媒体当作希望的稻草,而媒体又需要新闻点和故事,所以他们只好比赛创造能力甚至虚构能力,正如“35名警察实名举报”的故事。

  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因为整个社会缺乏一套有效的办法,让每一个弱者都有机会被倾听,都有机会得到帮助。即使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用表演,只是默默地等待着,就可以受到照顾。

  现实教会他们的是,没有这样一套保障系统,求助于媒体监督才有希望。如果你的故事好到能够打动拥有话语权者,那么你会得到更大的好处。于是,一些举报者被逼成了策划新闻的高手。多年的磨合,他们深知什么样的东西能够打动记者。

  我们必须要知道,有故事有策划能力的人并不是最弱的人,最弱的人穷得连故事和点子都没有。而这些人占了弱势人群或者底层揭发者的绝大多数。

  (转自《潇湘晨报》作者:长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