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大的丢人伤得了我们的面子? 东方早报 4月3日 作者 五岳散人
那位把自己的名字刻到了台湾的“中国常州赵根大”,估计确实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名眨眼间就变成了臭名。近日,赵根大向记者承认确曾做出刻字一事,并且向社会公开道歉。(4月2日《扬子晚报》)
[东方早报一评]
讨论风靡全国的“到此一游”并无多少意义。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以后,基本上是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关于公德问题既然没啥好说的,倒是有某种心态值得讨论一下。我所看到的评论此事的言论中,最多的就是“丢人丢到台湾去了”的说法。这种话实在是令人大惑不解。丢人这件事在哪里都是很没面子的,何以到了台湾就值得拿出来说说呢?
我国是传说中的礼仪之邦,到哪里都讲究个礼节。比如说客人来了要用最好的饭菜招待,让人感到宾至如归。其中做到了极致的大概是隋炀帝。他老人家在万国来朝时,吩咐都城里的树都裹上丝绸、饭馆里不许收外国人的钱。如果外国人有疑问的话,就告诉那帮蛮子:“天朝上国什么都充裕得很,请你吃个饭算啥?”结果有人不识好歹地问了一下为何街边的乞丐没有那些树穿得好,大家都觉得很无趣。
这种状况成因倒是很简单,不过是自信不足又急于给对方一个好印象的心情过于迫切而已。回想起来,前两年有个在华尔街骑牛的事件大致也可供类比: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致声讨骑牛者,认为这是很丢脸的事情,结果没几天从照片上发现,老外中也有好多人毫不客气地骑过那头牛,舆论再次激动,大有“老外骑得,我就骑不得”的意思,跟阿Q问那句“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底,无论是反对这么做的还是说着阿Q式话语的人,都没有从一个最起码的、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往往这种事件一出,大家全都感同身受了,丢了面子是全体的,挣来面子也是全体的。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无论是讨伐还是维护,全都完全不靠谱。至于这种思维模式是怎么养成的就不好说了,大概是集体主义教育比较有效的缘故。
台湾自然不是外国,但由于两岸这种交流刚刚开始,大家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之。只是一句“丢人丢到台湾去了”的话就暴露了心里的底气不足,原来大家还是在用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方式来看待个人的行为。倒不是说某个人的行为不会影响一个群体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而是把国人的面子总是维系在个体的所有行为上,未免风险大了点。须知这么一来,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成了全体国人的面子,这该是多大的一张脸啊。
而且自尊心如此敏感的结果,就是任何一点冒犯或者疑似冒犯都会引发过激的反应,无论是好多次根本没影儿的辱华事件也好,还是各类听风就是雨的抵制行为也罢,都不过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某种体现罢了。个人以为如果要说起丢人嘛,这个思维方式倒是更丢人一些。
[现代快报再评]
关于中国人好“面子”的话题,至少讨论了一百年,看来好“面子”确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有报道说,外国的汉学家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特性。所谓“面子”又不完全等于虚荣心,它是自尊与自卑的混合物,比“不要脸”好一点,却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
说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与“面子”观念相反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比如“慎独”、“庄敬自强”,比如“人必自侮而后(被他)人侮之”,比如“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等等,说得多好,可惜做不到!这也足证不靠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而靠复兴儒家传统文化,根本就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