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能够利用基因遗传学做亲子鉴定,古人则以“滴血”来“认亲”。
“滴血认亲”源于“滴骨认亲”,即以血滴于他人骨上,血渗入骨中则为父子或母子,不渗则非。
梁武帝的次子萧综是妃子淑媛所生,而淑媛原先为东昏侯萧宝卷之妃,得幸于武帝后,仅7个月就生下萧综,因而“宫中多疑之”,淑媛因此失宠。萧综年稍长后也听说“滴骨认亲”之事,就私自挖掘东昏侯的陵墓,刨出尸骨,滴血试验,结果证明他果真是萧宝卷的儿子。
明代以后,“滴骨认亲”发展为“滴血认亲”。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有一个山西商人,将其家产托其弟照管,自己长期经商于外,后来在外娶妇生一子,18年后携子而归,弟弟怀疑是他姓之子,于是兄弟相争,当地官员即以滴血之法,判明确系其兄亲生。
纪晓岚曾就此事向有经验的老吏请教。老吏说,“滴血认亲”并不足信:冬天将容器放置在雪上,或者夏天用盐、醋擦拭容器,则所滴之血入容器即凝,虽属骨肉至亲,二者的血也不会融合。(一凡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