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何时不当餐桌上的“化学家” 新民晚报 3月12日 作者 吴兴人
全国人大代表谢红到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为了食品的色香味超量使用添加剂。她问企业老板:“你们不怕吃坏了人啊?”老板说:“我们自己不吃这些东西。”谢红代表说:“我当时很寒心。违法者获利,守法者吃亏,老百姓受害,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现代快报》 3月10日)
[新民晚报一评]
面粉里加了荧光剂和增白剂,做出来的馒头就白得漂亮;大米经过了化学漂白,成了名副其实的“白米饭”;蔬菜水果上喷洒了保鲜剂,几个星期后依然新鲜得很;存放了很久的肉,经过化学品浸泡可以恢复新鲜的色泽;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接连不断地加到了人们天天要食用的东西中,爆发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我们的肚子里每天不知要吃下多少添加剂。老百姓的胃成为“化学家”的试验田,想独善其身,还得把自己也培养成“化学家”。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主任黄峻说:“现在我国食品生产领域中使用的添加物确实是过多、过滥了。”代表、委员的意见引起了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本着不用、慎用、少用原则,明确规定只有在技术上确有必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允许使用;确需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用量,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实施,食品生产领域中滥用的添加物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老百姓终于有望不用再亲自充当“化学家”。
返璞归真,此其时矣!
[快报再评]
“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实施,食品生产领域中滥用的添加物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作者有些过于自信了。我们什么时候缺少过法律?别的不说,单反腐防腐的相关法律规定,就有十几部,可为什么扼制不住腐败?即便有了法律,恐怕也不能这么乐观。
老百姓终于有望不用再亲自充当“化学家”。这话没错,不过,拿什么来丈量这“有望”的时间跨度呢?除了依靠法律,恐怕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像消费者对三鹿奶粉那样,一旦发现有问题,就坚决用脚投票,让其破产。一旦发现监管缺位,就坚决发出嘘声。或许这样可以“拯救”一些被暴利熏黑了的良心。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餐桌上的化学家”,恐怕还得继续“亲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