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什么委员的发言质量赶不上网文
· 这样的科学家
当得何其不幸
· 开发商赔了政府贴 这个市长好大方
· 和百姓看齐 “主席”的觉悟也太低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什么委员的发言质量赶不上网文
  继政协委员葛剑雄尖锐批评“政协提案质量连年下降”之后,又有代表委员对大会发言提出了类似批评。多个界别的委员10日分组讨论时炮轰政协的大会发言质量“比往年都差”,中规中矩毫无个性,没有热点、难点、疑点、焦点,没有以前的锐气。作家梁晓声更是直言:“一些发言的质量水准和思想深度还不如网文。”(3月12日《天府早报》)

  [中国青年报一评]

  看来,两会圆满闭幕的前提下“一些提案和发言质量下降”确实是个问题。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好几个去年敢于直言、发言很有水平的代表委员今年都保持沉默了,即使发言也毫无锐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按理说不该如此。这是本届人大、政协二次会议了,如果说去年小心谨慎、发言质量差一点、提案质量次一点还可以理解,毕竟那是新当选的代表委员们第一次进入会堂参政议政(其中不少是连任)。第一次难免会有点拘谨、慎重、紧张和胆怯,忌讳这担心那,加上不熟悉各种程序和规则,参政议政的水平自然受影响。而今年是第二次,应能放下各种包袱和拘谨,早点准备出有质量的提案,在讨论时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如今议政的民主氛围已经日益浓厚。网络的推动,官员的开明,制度的开放,权利的保障,胡锦涛的“请批评指正”和温家宝的“你有要求我的权利”……这些都鼓励代表委员更大胆地参政议政。为什么一些提案质量和发言质量给人的感觉是“不升反降”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吊诡的退步,也许问题出在一些政协委员(还有人大代表)对“团结起来共克时艰”的理解可能是这样的:金融危机影响到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承受着巨大的增长压力,这时候团结和信心非常重要。共克时艰,就是大家都不质疑、不批评、不苛责,不碰那些可能引起争论的焦点和难点,免得争论和批评会给政府和领导添麻烦,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背上这种思想包袱,说起话来、提起建议来就前怕狼后怕虎了,生怕被指责“不共克时艰”。

  这其实是对“共克时艰”极其浅表化的理解。“共克时艰”绝不是要求舆论一律,绝不是让代议机关保持沉默。恰恰相反,越是在这种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责,以阳光财政来提振公众的信心,以尖锐的批评来帮政府部门找出问题,以严厉的监督来克服种种政府弊端——批评和监督并不是添麻烦,而是一种很大的帮忙,也是给公众以信心。正因为要表达“共克时艰”的决心,总理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毫不回避问题,而是用严厉的措辞表达要把校舍建成最坚固的房子,要严管4万亿投资不被挪建豪华办公楼。

  两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代表委员的履职才刚刚开始,期待在日常政治中千万不要误读“共克时艰”,不要在某种思想包袱下自废武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代表委员们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和高质量的批评监督。

  [快报再评]

  这篇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深刻指出了我们有些代表委员,出于多种顾忌不敢直言的窘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两会,相比较而言,“委员”比“代表”敢言——不用细说,其中意味相当耐人咀嚼。十分钟发言,有八分钟是歌功颂德;领导不再发言激昂,而是发言“委婉”。没有媒体时,可以嬉笑怒骂,面对媒体时,则谨小慎微,无不说明,部分代表委员心里有一个发言标准:而决定这种标准的,则不仅仅是对他们职责的理解,更是基于一种患得患失的价值取舍。

  当然,责任可能不能全怪他们,我们在解放表达权方面,可能更需要进步一些。不过,更多的时候,是代表委员们,自我束缚的结果。说得再明确一些,是他们对代表、委员的职责认知还不到位,在两会上履职尽责,还有些飘浮。拿“共克时艰”来说话,其实不过是随手寻找一个由头而已。面对伟大的改革时代,什么时候不是“时艰”,难道天天都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吗?难道时时都“今天天气哈哈哈”吗?

  对不愿说、不会说、不敢说的代表委员们,是该让舆论敲打敲打他们脆弱的神经的时候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