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
2月17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廉政网公开千余名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凡是法律允许、不属于个人隐私的全部向社会公开。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官员财产申报终于亮相。
(2月18日《新京报》)
自从去年9月传来消息,阿勒泰地区将从今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试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这事就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如今,千余名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在阿勒泰地区廉政网上终于公开了。尽管在 “利用职权收礼”一栏里几乎是清一色的“无”,另外尚有诸多细节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不管如何,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终于破冰。事实上,从浙江慈溪“廉情公示”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一开始初任的55名官员,到如今的千余名官员,从财产申报,到财产公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稳健、清晰、逐步推进、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官员财产公开路线图。不可讳言,如果比照一些国家成熟的财产公开制度来看,阿勒泰的财产公开还不能令人满意——那刺眼的“无”,明显是一种观望和自我保护,甚至是一种集体对抗。但是,从当初的议论纷纷,到如今的纷纷申报,我们不是看到进步了吗?当申报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制度,成为一种常态监督,那么,不申报就没有市场,申报的阻力也就随之冰释。当申报的阻力消减之后,剩下来,就是对申报的复核,对官员申报的公开财产进行监督了。我们相信,当一块手表都有可能将一个官员拉下马的年代,那些试图隐瞒收入、搞假申报、伪公开的官员,将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不可讳言,现在一些官员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权力寻租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这既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完善防腐反腐的漏洞,又需要解放公众的监督瓶颈:比如,扩大公务人员的社会能见度,保护和释放公众的监督热情等等。同时,还必须通过像财产公开这样的硬性规定,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口头上的恫喝和威慑。以很多官员奢华消费为例,对明显的收入与消费不符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最近发生的网络“人肉搜索”反腐事件表明,公众的感觉和常识是正确的。试想,假如我们早就有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那些敢于张扬的官员,恐怕早就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了吧。或许,如果有了这样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他们就不会,也不敢拥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房产、名表”了。千万别说是朋友送的:无利不起早,如果你是一个平头百姓,看看你有没有朋友会送你那么多昂贵的“礼品”。
所以,爱护官员,就赶紧推进财产公开制度吧。有时候,阻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相比较百姓的反腐义愤和不平,官员们承受一点财产公开压力,还是应该的。该不是有很多官员的财产不能公开,一公开就露了马脚吧?我不相信有这么严重,即便真是这样,如果不尽早解决,就只能越陷越深,那才是真正的危险呢。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