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方案在2008年基础上进行了微调,“没有再次动‘大手术’,这是对的。”昨天的省两会会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高考政策提出建议: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要变来变去。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包容性,让拥有不同才能的孩子都能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一些中学老师反映,由于高考方案不稳定,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教。”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说,由于要“等方案”,一些高中的课程和教育计划也就没办法确定。
“高考方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要变来变去,否则孩子就成了‘试验品’。”省人大代表、吴江市委副书记范建坤说,江苏高考在10年里用了5个不同的方案,这让学生和老师都摸不透。2008年高考方案出台时,宣传说要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发挥高考的引导作用,推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范建坤认为,实际效果却是相反的,2008年将语文、数学、英语列为统考,选修科目共两门,在历史、物理中选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一门,余下四门为必修科目,名义上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实际就是考9门课,“还叫什么素质教育?结果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孩子的兴趣和才能有多样性,现行高考体制也应具有足够的包容性。”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郑正提出,高考方案不能把怪才、偏才排斥在高等学府门外。“有些孩子数学差,分数拖了后腿,但是可能他的总分高,一样可以‘拉’上来。”对照2008年高考方案,如果是偏科的学生,很容易因此丢掉入学机会,“一些C型考生正是这种情况。”郑正建议,应该从教材入手进行改革。
范建坤则表示,高考规则的制定必须清晰、易懂、便于操作,他希望江苏高考要有一定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不能每隔一两年一个大变化,弄不好就推翻重新来过。这样会影响教育质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基本现代化要求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决定高考方案。
快报记者 郑春平 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