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灵魂”
不是发展的踏脚石
很多外地朋友跟我说:南京是个好地方,因为南京有文化。不错,这个城市的确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正如市委书记朱善璐所说:“文化是南京的灵魂”。那么,什么东西又是南京文化的灵魂呢?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无疑就是文化灵魂的记事本。只可惜,在亢奋的“发展”浪潮中,一些“记事本”已经或正在被撕成碎片。比如说,正面临被肢解命运的蒋百万故居。
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它的改造,居然可以先斩后奏——拆迁了五个多月文保部门竟毫不知情。为了让蒋百万故居顺利成为高级饭店、高档会所的后花园,政府部门公示的规划居然可以腰斩文保面积。这样的“开发利用”,恍如阳光下的罪恶,实在是可怕的实践。
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将被戴上“发展”的帽子。就像老城南那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老民居,一片片倒在推土机的面前,就像陶林二公祠当年让位于美食广场,也无一例外地披着“发展”的外衣。哭泣的蒋百万故居,只是这部悲剧的续集而已。谁腰斩了蒋百万故居的文保面积?丑闻背后是怎样的利益众生谱?答案早晚会浮现。但,这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蒋百万故居悲剧所折射出的“发展焦虑”,我们将怎样面对?南京这座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是每个政府部门都很熟悉的词,对于南京来说,这个熟悉的词汇必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文化不仅是南京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南京的科学发展,应该建立在对文化传承悉心呵护的基础上,而不是把文化变成发展的踏脚石。毫无疑问,发展要为文物古迹绕路,应该是这座城市不容置疑的共识,任何割裂文化灵魂的发展,都是应该被摒弃的短视和无知。
高楼大厦可以异地而建,但文物古迹一旦消失,就无法再生,“推掉真古迹、再造假文物”的所谓发展模式,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当青砖白墙的身影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凄然倒下,文化的灵魂将不得不为焦虑的“发展”背书,南京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一点一滴被虚伪的城市化蚕食。毕竟,高档会所、高级饭店、时尚街区,永远也不会成为南京的名片,更不会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不容割裂的文化血脉。南京的文化血脉,就在那一栋栋默然无言的古民居中,就在那一座座夕阳西照的文物古迹中,失去了这些脆弱的载体,南京将是一座没有故事没有灵魂的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高档会所,投下的,只能是一个个苍白空虚的背影。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