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命名当然喜欢美名,但历史记载中却有丑名、恶名。为何会出现这个有趣的情况?原因大概有下列三种:古人命名为丑,表示谦虚;也有是记述者因其人无德,故意改这个名字;多数是小名,晋国的黑臀应即是例子,汉代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唐代程知节小名咬金,俱在正史内记载。古人命名取字,常求名、字互相配合,意义相应。春秋时郑国公子去疾字良,去疾即表示可得良善。孔门弟子樊须字子迟,须、迟均有等待的含义。三国时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马超字孟起,法正字孝直,张辽字文远,操与德,亮与明,超与起,正与直,辽与远,都同义。孔、孝、文只是添加的饰词,孟表示排行居长,古人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长幼之序。以上均是取义相同的例子,但也有按用义相反来拼合的。楚公子黑肱、郑公子黑都以子皙为字,是肤白的意思;孔门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下奉上曰贡,上予下曰赐;唐代韩愈字退之,黄损字益之,愈与退、损与益均为相反意义,加一“之”字是用作调谐。取义相应也是古人命名用字常见的情形。但不相应的名、字也有。至于两晋、南北朝有取字与用名相同的,如晋司马德宗字德宗,孔安国字安国,南朝王僧儒字僧儒,刘孝绰字孝绰,师觉授字觉授;唐代仍然存在这种取名字方法,如郭子仪字子仪,张巡字巡,孟浩然字浩然,田绪字绪,但这不过是某一时代的某一好尚,并不多见。元代不许平民取名,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元末张士诚兄弟名叫九四、九五、九六,就是出生时父母年龄的合计数字。用数目字作为人的代称,不论是父母合年还是用“阿大、阿二”之类的排行,都不过是个简单的符号。 (来源:人物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