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别让暴戾之气蔓延到日常生活
· 把自家的奖搞公平了再去埋汰诺奖
· 官场怎能如此儿戏
· 政府“救楼市”的钱是从哪来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把自家的奖搞公平了再去埋汰诺奖
   ↓诺奖与中国文学的坚持 中国青年报 10月14日 作者 杨于泽

  瑞典文学院昨天宣布,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勒·克莱齐奥1940年在法国尼斯出生,用法语写作。(文汇报 10月10日)

  [中青一评]

  我们早就怀疑诺奖是一种欧洲标准,现在则找到了铁证。在今年诺奖揭晓前,负责诺奖评选的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贺拉斯·恩达尔公开称,美国文学充满偏见和无知,美国作家今年仍然没戏。而美国国家图书奖基金会总监哈罗德·奥根布伦姆则批评恩达尔,说他搞“欧洲中心论”,充满欧洲优越感。既然美国人揭穿真相,中国人正可以粪土诺奖,拒绝削足适履。

  其实美国已有8位诺奖作家,他们愤愤于欧洲优越感,并非否定诺奖,而是想“取得更大成绩”。中国则是吃不到葡萄,就认为葡萄专为欧洲人而长。

  大家想一想,国际肖邦钢琴大赛、欧洲的芭蕾舞大赛、戛纳电影节是不是欧洲标准?这些东西源于欧洲、盛于欧洲,中国却有人跑去参赛,结果技压群芳。就算诺奖乃欧洲标准,印度人能够达标,日本人也能达标,为何偏偏中国作家就不行?

  说中国要有诺奖作家,也不是要把中国文学搞成一个为诺奖竞争的王国,而是要有那么几个作家摘得诺奖桂冠。一个繁荣的中国文学王国,大可以门派林立,但若没有作家与诺奖邂逅,也不太合情理。

  中国作家得不到诺奖,其中必有缘故,自然有作家才情的问题,但板子不能全打到作家身上。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自由表达,涉及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作家要有自由的心灵,社会还要给作家表达的自由。中国现代文学迄今未满百年,由于长期“左”的错误,作家缺少自由表达的权利。

  由此,中国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文学传统,作家没有独立人格,也难有传统支撑的坚持。

  一个作家近日愤愤地说,一帮七八十岁的老人,思想与阅读习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却决定谁得诺奖。其实,人性基本不变,文学不需要那么多创新,它需要的是保守和坚持。七老八十的人当家,恰恰意味着一种传统。中国需要的就是引入这种保守,给中国作家一种坚持,给中国文学一个传统。

  [快报再评]

  本文作者驳斥酸葡萄心理很有力,国际肖邦钢琴大赛、欧洲的芭蕾舞大赛、戛纳电影节都是“欧洲标准”,中国不是都有人去参赛并获奖了吗?所以还是要自省。作者说这是由于长期“左”的错误,作家缺少自由表达的权利;又说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文学传统,作家没有独立人格,也难有传统支撑的坚持。前一点且不论,后一条很可疑,中国有载道和言志的传统,也有唯美怡情的传统,怪自己则可,怪祖宗则无理且无益。我看,还是先把国内的文学大奖搞得有公信力再去争诺奖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