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论锋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部分高校迎来了新一届大学生:“90后”一代。此前,“90后”大学生被标上一些鲜明的特征符号:“入学装备达两万元”、“没有责任感”等。“那是人们对我们的误读与偏见。”北京大学新生周源的看法代表了很多“90后”大学生的心声。
(《中国青年报》9月16日)
这些符号实际上反映出成人世界的深刻焦虑:一方面,大人们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给“90后”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却又生怕“90后”会成为温室花朵;一方面,大人们不希望“90后”再过苦日子,另一方面却又十分担忧“90后”会因此缺乏责任感。这些附加的标签,就是对“90后”各种缺点放大的结果。
其实,来自成人世界的这种焦虑,对于“90后”们来说是让人委屈的,显然,他们有权拒绝这样的“焦虑标签”。“那是人们对我们的误读与偏见。”所以,“90后”大学生们的这一声音,应该被更多的人们听到,被全社会听见。
是的,人们应该给予“90后”更多的信心、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赏识教育”,而不是处处暴露自己的焦虑。人们应该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际遇和成长历程,“90后”在物质相对富足的环境里长大,他们其实比在物质匮乏年代里成长的人更加懂得从容。他们成长在全球化的时代,眼界也会更开阔、胸襟也会更广博,更懂得民主、规则这些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当今时代竞争更激烈,“90后”的成长并不缺乏磨砺的机会。
尽责不能变成苛责,当“90后”即将长成,社会应该克服自己的焦虑,给他们更多一点平等、尊重、信任的眼光。这不仅有助于消弭代沟,更有助于“90后”在更加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情下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邓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