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以增值税转型为契机刺激经济
· “官员打架”或许也是种权力制衡
· “掐架局长”被免职只是虚幻的正义
· 火车站需要怎样的“百年不朽”?
· 行政问责就应该如此有细节
· “官员掐架”是权力斗争的必然
· 杰佛逊县政府破产是一面镜子
· 单双号限行中的“物权再启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9 月 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火车站需要怎样的“百年不朽”?
  热点纵论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表示: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共要投资1500亿元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有一批要建成百年不朽的客站。

  (9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铁道部表态“要建成一批百年不朽的客站”,当然是好事。那么,如何才能让火车站“百年不朽”呢?在我看来,决定工程质量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在于看似无形的制度。

  同一天,还有一条这样的新闻:耗资420万的湖北京山县大竹水电站,因为严重质量问题,在“竣工”后便被迫废弃(9月2日《长江商报》)。表面上看,如此荒唐的质量事件是建筑商“层层转包和巧取豪夺造成的”,而究其根源,其实还在于公权力能不受节制牟取私利的行政环境——镇委书记先是拍胸脯胡乱招商,接着又有恃无恐地滥用权力“吃商”。

  回到火车站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百年不朽”,“不朽”的其实也不只是车站建筑质量,更是它能充分适应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既不狭促寒酸,更不过度浪费。很明显,即便工程在物质上足以“百年不朽”,但如果工程的规划决策脱离实际需要,那么这种“不朽”也是没有意义的。而可以肯定的是,要实现和保证这一层面的“不朽”,制度环境的支撑将须臾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我们并不缺乏惨痛的教训。比如许多地方由于盲目决策,一味贪大求洋,造成诸如港口、飞机场之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惊人。据世界银行此前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损失大约为4000亿到5000亿元。

  缘此种种,对于“建百年不朽火车站”,我们不能不道出这样的担心和疑虑:以目前的铁路体制、制度环境——政企高度合一、行业绝对垄断,铁路部门既是铁路事业的监管者、管理者、也是经营者、建设者,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在其迟迟未能得到彻底改革之前,上述两个层面的“不朽”,如何能得到根本保证?(张贵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