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重庆市新命名的城市标准地名,将不再使用“村”字。7月31日,重庆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有关负责人称,今后审核城市新地名,“某某村”将被拒绝。但对现有带“村”城市地名,原则上不予更改。
(8月1日《重庆晨报》)
重庆市之所以规定今后新命名的城市标准地名不再使用“村”字,该市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城市地名带村字,给人的感觉有点农村味。”事实上,把“村”归入贫穷、落后的认知里,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当然是荒谬的,比如,“奥运村”“亚运村”甚至各种度假村贫穷、落后吗?其实,“村”说白了,就是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而农村不过是人类“村”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现在,“村”成了城乡分割的标志,被异化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中国自己的城市里,鲜有开发商用“村”这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为开发的楼盘命名,满眼都是“欧洲城”“地中海花园”等洋味十足的名称。
城市标志命名,看似一个商业现象,背后却透着文化心理。在全球化过程中,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我们的文化元素、文化自觉正在屡屡失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中期,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探讨文化自觉。但现在,“村”——这个乡土中国、乡土自觉最重要的文化心理符号,正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城市居民看来,显得非常陌生。把“村”归入贫穷、落后的认知里,就是在欧风美雨的全球化中,中国文化自觉丧失的表现所在。这种对中国文化符号的陌生感,随之产生的不仅仅是文化心理上的断裂、文化自觉性的丧失,更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隔阂:在城市居民看来,农村的符号离他们很远;在农村居民看来,城市的符号更是遥不可及。(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