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俺心目中的山东人
· 死灰复燃
· 鸟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6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

  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陋习,盛行于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至于此前是否盛行,我不得而知,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反正我小时候随地吐痰的事到处可见,不足为奇。在我新出版的小说《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中对吐痰有专门的描述,可供参考。说到底我是将随地吐痰作为某种业已消失的“文化”加以记录的,缅怀之意不可避免。也许我过于悲观或者过于乐观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需要改变落后的形象,杜绝随地吐痰于是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初到中国的外国人惊讶于国人随地吐痰的深度和广度,一路冒着唾沫横飞,耳听浓痰落地的噼啪声响,可以说进入中国内地之路是由金光闪闪的痰迹铺成的。连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沙发旁边都要放上一只圆乎乎的痰盂。当然,将痰吐在痰盂里不是随地乱吐,但问题在于,怎样使全国人民能和领导人一样,将痰吐在痰盂里而非任何一个地方呢?的确需要来一场深入人心的运动。

  于是乎城乡各地,马路上或岔路口出现了无数戴袖标的人,谁吐痰就罚款,一口一块到五块不等。据说一位外地老乡来到北京,随地吐了一口痰,被人逮住罚款,单价为每口两元。老乡掏出一张十元人民币,没有零钱找,老乡就又吐了四口痰——总不能让自己吃亏呵!类似的笑话有很多。总而言之,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随地吐痰的陋习真的消失了,马路上戴袖标的人也不见了。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以为不随地吐痰是天经地义的,以为将痰吐在痰盂里、手帕里、纸巾里是天经地义的。只能说他们缺少应有的历史感。

  就算是好景不长,也过去了二十年,如今随地吐痰的陋习竟有了死灰复燃之势。开始是个别人吐,于大局无碍。可近几年来在个别地区,眼瞅着就形成了气候。毋庸讳言,我这里说的个别地区其实就是南京,因为走遍全国我没有看见像南京人这样一吐为快的,没看见这样蔚然成风的。无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还是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都没法和南京相比。南京如今成了随地吐痰者的圣地,或者说成了全中国最大的痰盂。只要你在街上走上半小时,不出南京地界,准能碰见至少二十个随地吐痰的。按每人三口痰计,至少能碰见六十口痰或者唾沫。各种传统的吐法也一一复苏,比如吐痰以后像猫盖屎一般,用鞋底踏上去一抹。我就不一一尽述了。我担心的是这股怀旧的浪潮早晚要席卷全国。我很怀念那些戴着袖标站在马路上的家伙——至少他们是不会随地乱吐的。

  为什么是南京人?这已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作为一个写东西的,我经常会收到有关南京文化特色或人文环境之类的约稿。我也读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但没有一篇是写南京人吐痰的。我想,随地吐痰之风之所以在南京抬头,肯定和以上这些方面有某种联系。希望有学问的人能阐发一二,帮我释疑解惑。

  韩东:著名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

  韩流来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