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热点评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小非:“非”常时代 “非”常问题
· 警惕“估值国际化”言论
· 市场信心受阻于何处
· 德国股民维权带给我们的启示
· 理直气壮地捍卫A股估值标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4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警惕“估值国际化”言论
  A股市场从暴跌至今,今后将何去何从确实是值得面对的问题。通胀压力、上市公司业绩增幅放缓、投资者信心下降等,无不对股市走势形成牵制。而对于股指的持续下跌,关于A股估值国际化的言论又冒了出来。

  其实,早在2001年至2005年的那波下跌行情中,估值国际化就已被抛了出来。但由于其时国内市场正处于大熊市的阶段,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一次却明显不同了。

  中行、工行的上市,以及诸如中石油、中国神华等H股的加速回归,使A股市场的估值更多了一个“参照物”,那就是H股市场。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股价基本上都高于H股的股价,即使是含有H股的A股上市公司,其溢价都是客观存在的,股票价格倒挂的现象并不常常出现。即使是在今年的大跌之后,也只有中国平安等极少数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倒挂,但主要是由于其再融资的恶劣性导致的,当然也包括有投资者的情绪成分在内。

  A股估值国际化?至少在笔者看来,目前还不太现实,市场也不具备这样的基础。目前A股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新兴+转轨”,这一特性也决定了A股市场必须有自身的特色。如果说真的要估值“国际化”的话,那么,那些高达30余倍,甚至是近百倍市盈率的发行价格又该作何解释?退一步讲,A股估值真的要“国际化”,首先制度建设要跟上,新股发行也要实现市场化,而不是仍然存在的行政审批制;其次,市场监管也应跟上,真正推行“市场化”的监管,“政策市”的阴霾彻底退出市场,并且,对于违规违法事件的处理不能再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

  A股市场从来就不缺乏“阴谋论”!在股指大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时,估值“国际化”出台了。试问:为什么在股指大幅上涨时不提估值国际化?为什么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狂炒所谓的蓝筹股时不祭出估值国际化的“法宝”?在现阶段的市场中,其言论又代表了谁的利益呢?

  曹中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