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视频里某网站对余秋雨和青歌赛负责人的访问。双方笑语盈盈,并肩落座,满面春风地回答某些天真网友的提问。谈及老余“退出”青歌赛评委的事,异口同声表示这是没有的事,与这些天娱乐新闻里爆炒的情形截然相反。
一个打工的,如果不想辞职,哪有说东家不好的!同理,一个公司老总如果不想让他的公司关门,也决不会辞掉他手下人脉最强的那个客户部经理。余秋雨和央视青歌赛的关系,大抵如此。
余老师当然是不在乎央视那点出场费的,可平均每天至少几千万的收视率,而且还持续几十天!这里面无论是社会知名度,还是即将带来的新书潜在购买者,都实在太可观了!当媒体还在讨论易中天、于丹们谁能成为下一个余秋雨时,余老师已经在用一些比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准略高的常识,悄然堆砌自己的“文史琼瑶”形象了,这方面骂他的观众没有觉察,和观众水平差不多的媒体人们也没有觉察。一个教授,整天出来显摆,就是为了让你们看他肚子的墨水还不如金庸?谁信!
那央视青歌赛为什么要选余秋雨呢?包装节目的文化这是一定的。你们不都说娱乐界的人没文化吗,那我就顺应民意,秀一秀考文化。考官当然要有人气,而且要具备“文化”的符号意义,那搁在咱内地这块,余老师肯定是首选。用《乡村爱情2》里刘大脑袋的名言就是——“必须的”。同时,余老师露面,肯定还能把一大批读者和文化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夸的、骂的,网上对骂的……加在一起,这就多了宣传上的又一层气候。所以青歌赛是图谋余老师的人气,余老师则图谋央视能把人气做得更大,兄弟俩搭帮做生意,说好听这叫“双赢”,说得难听点那叫“互相榨取”。
如果说十几年前,余秋雨从学术转向文化散文,是一个有阐释天分的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与刺激下,突围书斋的成功转型。那么近年来漫长的、由文字渗透向电视的“双轨制”发展,则是余老师聪明地在“公共知识分子”与“文字批发商”之间打通桥梁的又一成功之作。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博文,历数余老师唠叨和讲评内容毫无新意的毛病。不过说着说着味道又不对了,因为博文开始歌颂杨二车娜姆,说相比起余,杨是“高尚的人”!
其实,余老师的问题是球场站位不错,但动作过于夸张,终于把“公共知识分子”做成了“公公知识分子”(或“婆婆知识分子”)。杨二老师的问题就是在娱乐餐桌上玩语言裸奔。两人虽都追求人前现眼的大境界,但票房毕竟还是不一样。
徐江:作家。著有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