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退”还是不“退”,余秋雨在青歌赛又造出了新话题。媒体先是曝出余秋雨“软罢工”,坐在评委席上闹情绪;随后是余秋雨身边人透露“下次不来了”;最后是余秋雨自己高调辟谣,说当评委像休假,点评是帮观众重温经典。
我没有查青歌赛的收视率,应该比去年要高,因为这次确实看点多多。“口误说”出来的时候,观众要去给余秋雨挑挑错;“软罢工说”出来的时候,观众要去看学者消极怠工;“明年退出说”出来的时候,观众要去看余秋雨的“最后一次”;“重温经典说”出来的时候,观众要去听听百家讲坛开分店。所以,不由得让人感慨,没了余秋雨,青歌赛可怎么活呢?
越看越像一个优秀的炒作策划,我不敢相信,关于余秋雨的种种话题,是青歌赛故意放出的“炒货”,这样显然把青歌赛想得太猥琐,太不够哥们。但是,余秋雨捐出自己的肉身,换来了青歌赛的幸福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青歌赛如果不给余秋雨派发红利,我第一个就不答应。
明星的知名度,节目的收视率,就像一只股票需要精心培育,要释放利好消息,要制造热点话题,要吸引大众眼球。逐年走衰的青歌赛终于靠一人之力迎来“牛市”。但在它高扬的曲线背后,是一个学者的漫漫“熊市”的到来。
青歌赛“牛”了,余秋雨“熊”了,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一次,余秋雨做了亏本买卖。一个功成名就的学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挑错,被观赏,被嘲笑,神圣的评委席,变成了刘老根大舞台,四周是叫好或发出嘘声的观众。这对一个学者的庄重与智慧是极大的消解。如果说余秋雨之前的“文革旧账”“封笔隐退”等事件还算是轻喜剧,这次的“评委门”就彻底沦为一个闹剧。
在这个名利场的交易日,媒体与大众都各取所需,或小赢或怡情,只有余秋雨输得把外衣送到了当铺。我非常担心,在此之后,当余秋雨再一脸肃穆地传道解惑,在历史的废墟边沉思,在王朝的背影后叹息,人们所发出的只有吃吃的调笑声。他越想表现得深沉,人们的笑声将越加放肆。
所有的赌客都赢钱,只有一个人输掉了裤子,这样的感觉非常不好,尤其当那个输家是公认的聪明人。我相信,青歌赛和余秋雨不会再有来年,但还是要追问一下,为什么会有今年?为什么会是余秋雨?
我们除了叹息大众的不厚道,恐怕还要在学者自身找答案。除了老人情老关系等因素,媒体、曝光率、聚光灯、话筒、主席台,这些都不是一个稍显浮华的学者能轻易拒绝的。只是,他只知名利场的好,却忘了连黑社会都信仰的那句座右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潘采夫:现居北京。在京城摆摊卖报。毕业八年,正从事第八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