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涛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主办的2008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房价跟居民收入的比例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高。在我国房价畸高、普通百姓又倾向于买房而不是租房的背景下,张涛进而建议,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方面多给予中低收入者一些考虑和支持,比如说给低收入家庭发放房补。
(3月30日《新京报》)
我注意到,张涛“政府给低收入家庭发放房补”的建议在网络上赢得了一片掌声。在经历了“全民发放1000元红包”并非天方夜谭的心理训练后,人们已经很清楚,这样的建议不仅应该叫好,还完全可以叫座。更关键的是,张涛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证明“给低收入家庭购房提供帮助”的可行性。张涛提到,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就为中低收入家庭按揭贷款提供保险,让这些家庭能够以5%或者更低的收入比例从商业金融机构里获得贷款。此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政府开始加大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力度。
张涛提到的这些例子,也就是很多专家学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国际惯例”。事实上,在国外,政府帮助普通居民提高购房能力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德国就通过严格控制土地价格来遏制房价,让住房成为普通居民都能承受的消费。对老百姓来说属于利好的国际惯例的确很多,相信引用起来也并不复杂,但奇怪的是,在张涛提出“给低收入家庭发放房补”,我们更多听到的只是有利于政府和开发商的国际惯例,比如说著名的“房价高是因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问题”、“中国人如果都想着租房,房价就会降下来”等等,而引用国际惯例提出这些惊人看法的都是被我们寄予厚望的政府官员或经济学家。
我承认,房地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各国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也不尽一致,在房价过高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手段平抑房价;在楼市低迷的时候则会通过各种方法来拉动消费。因此,所谓的国际惯例,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如何引用国际惯例,立场的差异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那些提出“中国人应该租房”、“中国人消费观念有问题”的专家和官员,他们的观点未尝没有国外的例子作支撑,关键是他们在引用国际惯例时,恰恰是有选择性的——只选择了对政府和房地产商有利的那些国家惯例,而丝毫不顾国内的现状。国内的现状是什么呢?是房价畸高、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让人们习惯于买房而非租房。在这样的现状下,专家学者和官员们倘若真是一心为民谋福利,就应该多借鉴国外那些平抑房价、帮助低收入者购房的国际惯例,就像张涛拿美国和法国的例子来说明“发放房补”的可行性一样。遗憾的是,张涛们实在太稀少,而鼓吹“中国人应该租房”的专家和官员又实在太多,对于那些站在民生对立面选择国际惯例的专家和官员来说,他们缺的不是学识和视野,恰恰是一颗紧系民生的心。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