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是谁
·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 山楂树之恋
· 女性身体全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本书通过对刘亚楼有关人物的14年采访,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并参考老同志的回忆,真实地披露了刘亚楼上将与高层人物交往的秘闻趣事及重大事件内幕,展示了他的参谋之功、领军之才、治军之道及为人之诚……

  留一手的“小动作”

  俄罗斯天寒地冻,但刘亚楼的心却火热着。在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桌上,他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像指挥一场战争一样,从头到尾都要作精心的组织。在准备起草协议时,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丁仲问:苏方会不会提出派遣顾问呢?

  刘亚楼若有所思地在屋里踱了几圈,一转身,说:我看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苏方只有通过派顾问才能达到控制我国航空工业的目的。他指示马上向周恩来发报请示。

  周恩来很快就回了电:“派技术人员可以,对他们如何使用,主动权在我们这里。派顾问我们不能答应,如果他们坚持派,我们就宁可不要米格-21飞机。到时候你们就马上回来。”

  苏方在准备好的协议书文本上,别有用心地写上“向中国派遣专家”字样。自从苏方无理撤走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后,中国对“派专家”这种提法很是反感,机敏的刘亚楼提议用“工程技术人员”代替协议书文稿中的“专家”这个词。

  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斯米尔诺夫上将坚持不改,认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两个词没有本质区别。刘亚楼柔中有刚地说:既然您一再表示,这两个词没有区别,词义相同,那为什么又不同意改呢,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

  苏方代表沉不住气了,近乎失态地说:您何必吹毛求疵呢,反正我们是不想改了。

  刘亚楼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严肃地告诉您,我是不会在这份协议书上签字的,请您把我们的意见呈报给赫鲁晓夫同志。好了,今天的谈判到此结束,我们等待你们的最后答复。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谈判时,苏方主动按照中方的要求,将文件中“专家”一词全部改为“工程技术人员”。周恩来对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的斗争表示赞许。

  3月30日,刘亚楼在“协定”上签字。合同规定,苏联将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生产米格-21飞机的特许权,但所有的技术援助都是有偿的。

  当晚,代表团在中国驻苏大使馆搞了一个答谢宴会,请了苏联空军司令、空军主帅维尔希宁元帅及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斯米尔诺夫上将等人。

  宴会上,苏联空军司令维尔希宁对中国空军的战斗力表示肯定。刘亚楼真诚地说:苏联空军过去在帮助和协同中国空军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空军成长壮大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总要由衷地说一句,“感谢友军”!

  中国空军主帅没有忘记那个时代苏联空军对中国空军的帮助,这使维尔希宁深受感动。

  协议签订后,代表团普遍感到高兴,但刘亚楼说:得看中苏今后关系的发展,要是中苏关系恶化了,即使现在达成了协议,也只能是一张牛皮纸——不顶用!

  他的话多少有些先见之明。协议签订生效5个月后,苏联有关部门将制造米格-21的技术资料陆续交给沈阳飞机制造厂,但该厂的技术人员按苏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目录与资料一核查,发现苏方故意将一些重要技术资料扣下……

  苏联政府留一手的“小动作”,拖延了刘亚楼期待中生产制造米格-21的时间。幸好有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单位群策群力,对米格-21进行全面的“技术摸透”,先后解决了249个苏联提供的图纸中的疑难问题。1964年3月,沈阳飞机制造厂全面铺开米格-21的试制工作,次年研制成功。这是中国歼击机设计、制造业的辉煌转折点,它就是目前空军仍普遍使用的歼-7战斗机。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开国上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