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朝那些事
·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 山楂树之恋
· 营养是最好的医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本书通过对刘亚楼有关人物的14年采访,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并参考老同志的回忆,真实地披露了刘亚楼上将与高层人物交往的秘闻趣事及重大事件内幕,展示了他的参谋之功、领军之才、治军之道及为人之诚……

  连载 11月3日见报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准确判断希特勒的主攻方向

  1941年春,德军继征服北欧、西欧诸国后,再占巴尔干半岛,开始在东欧集结重兵,加紧完成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这期间,刘亚楼和林彪等各国将领一起参加讨论德军届时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主攻方向问题。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看法,认为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路线,必定沿着南部乌克兰和顿涅茨河流域东进,以占领经济作物地区,掠夺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河流域的煤矿、高加索的石油,借此切断苏联的经济命脉;再者,德军占有这些最重要的资源,就可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刘亚楼对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分析和判断表示怀疑。他认真研究了各种情况后认为,乌克兰、顿涅茨河流域这样一个农田、水网遍布,土质松软的经济作物地区,不可能是以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德军选取的主要进军路线,希特勒将选择白俄罗斯作为进攻莫斯科的最佳线路,因为那里土壤坚固,至莫斯科距离最短,适合希特勒装备最好的摩托化部队的展开,这也符合希特勒一贯的闪电战作风。

  刘亚楼的分析和看法,得到林彪的认同,通过第三国际传给苏军统帅部,但被束之高阁。

  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边境西部10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发起了蓄谋已久的苏德战争,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方向实施闪电式攻击。其中莫斯科一路,实力配置最强,集中了50多个师和最精锐、数量最众的坦克、摩托化部队,而且果然不是从南部而来,正是循白俄罗斯方向杀将过来。

  苏军因判断失误等原因而猝不及防,前线败绩纷呈。11天后,醒悟过来的斯大林才通过广播向全国军民发表了一次迟到的抗德演说,采取紧急措施,并自己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长)和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但此时,战局已岌岌可危。

  敢于对斯大林军事观点说“不”的中国将军刘亚楼,从此在苏军上层挂上了号。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代号为“台风”的攻势。正当刘亚楼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员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奔赴前线时,传来命令:由共产国际召集中国同志集中莫斯科,暂住《消息报》报社对面的莫斯科旅馆,着手安排回国。

  离开莫斯科前,林彪带领刘亚楼、卢冬生等人拜会了季米特洛夫,听取了他关于苏德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关系以及共产国际当前的任务和路线的讲话。随后,10多名中国军队干部由苏军少校乔尔诺夫护送,从莫斯科坐火车,然后倒汽车,一路向东奔驰。10月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准备从这里通过边界,到达内蒙古的大青山游击区,然后通过党的交通站转回延安。

  不料,这条交通线已遭破坏,日伪军对边界封锁甚严,难以通过。

  十几个人被困了一个多月后,经紧急联系,有关方面同意林彪坐飞机先行回国。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可以公开回去,其他人员因是秘密出国,不能暴露真实身份,只能另想办法。

  滞留在乌兰巴托的中国同志,先是住在苏联大使馆安排的馆舍。时间一长,供应发生困难,乔尔诺夫少校也无能为力了,要他们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自谋生路,解决吃饭问题。为了革命利益,他们只得委屈自己,忍辱负重:李天佑帮人养兔子,杨至成去一家农场干苦力。刘亚楼和卢冬生因为俄语好,参加苏联红军当了参谋。

  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开国上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