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高端访问
· 我和爸爸吴敬琏
· 身体使用手册2
· 你是我的敌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和爸爸吴敬琏
  本书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长女吴晓莲所著,从“家人”的角度,以真挚的感情、白描的写作手法、质朴的语言生动展现了一个名门家族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家史。书中附带了大量珍贵老照片,通过这些老照片鲜活地再现了三代知识分子质朴的生活态度。

  爸的中学时代

  在吴敬琏的中学时期,也就是1941-1948年间。他跟随母亲搬迁,1941年考入重庆南开中学,1943年转入成都高崎初中,1945年考入成都的金陵中学,1946年回南京继续在金陵中学读高中。吴敬琏从小学到高中,上的尽是些好学校,这是因为四川是抗战时的大后方,许多外省著名学校迁来这里,而且无论是陪都重庆,还是四川省首府成都,都是能人贤士聚集的地方,吴敬琏有幸受教于一些非常杰出的老师。

  就拿名校南开中学来说吧,它原是张伯苓于1904年在天津南开创办的一所“新学”,1936年又建立重庆南开中学,名叫“南渝中学”,抗战开始后,天津的南开中学正式西迁到此地。

  在德育方面,南开的教育是吴敬琏和他的姐姐们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南开不但再次强化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理念,而且给了他们不颓废、不猥琐的“高贵”精神面貌和气质,同时却蔑视炫耀金钱和地位。当时在南开读书的,达官贵人的孩子多得是,但是照我二姑妈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国主席林森的儿子,也得剃光头”,再有钱人家的小姐照样穿制服,大家一起接受着朝气蓬勃的教育。

  在智育方面,当时在南开任教的老师真可谓出类拔萃,爸爸说他的英文教员是当时的外交部长、后来台湾“行政院院长”的太太;他的数学教员在黑板上写公式的时候,根本不用看黑板,而是面对着学生,手翻过去就写出来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实行淘汰制,不行就刷掉。后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当中,重庆南开校友多达40多人,绝不是偶然。

  南开对体育的重视,在吴敬琏上过的学校里是绝无仅有的。他身体不好,总是在“养”病,缺少锻炼,因此第一学年就因体育成绩不好差点被南开淘汰掉。他向学校保证每天晚上跑步800米,加上优秀的数学成绩,学校才同意他留下。

  1943 年春天,邓季惺决定在成都办《新民报》,放暑假时将孩子们也接了过去。吴敬琏插班进了位于华西坝的高琦初中。高琦初中和华西联合高中、弟维小学一样,都是华西大学的附属学校。吴敬琏和他的姐姐们,因为从南开转学过来,水平比成都这边同年级的学生高。身体好的二姐在参加插班考试时,同时考高二和高三两个年级,甚至同时以同等学历投考大学,结果被华西协和大学中文系录取,15岁便念起了大学。

  入校后,吴敬琏和其他一些学习好的“下江人”子弟组织了一个小团社,叫“荆芥社”。虽然上面几辈生活在四川,但他生长在南京和北平,和社里其他抗战后迁移到四川的“下江人”同学一样,由于在川外见过大世面,看不惯当地乡绅们的封闭意识和等级观念。他们少年意气,郊游、出墙报,写短评,批评训育主任讲话漫长而不着边际……这里已经表现出吴敬琏对学生活动的热心,多年后在大学里,他便一跃成为学生领袖。

  1945年,吴敬琏考入金陵大学附属金陵中学。抗战期间,全国许多著名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都临时搬迁到成都的华西坝,这些大学又多有自己的附属中学和小学系统。抗战胜利后,这类院校又都迁回了原址。金陵系统的学校于1946年迁回南京,那时邓季惺已经在南京搞《新民报》的复刊,同年她把吴敬琏也带回了南京,让他在南京金陵中学继续读高中,但第二年却又因肺病休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