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高端访问
· 我和爸爸吴敬琏
· 身体使用手册2
· 你是我的敌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高端访问
  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的于丹、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的李普、被世人鉴定为“艺德双馨”的徐邦达,以及成就中国文坛亮丽风景的铁凝、绿原、牛汗、肖复兴……一个个丰满灵动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在两位资深记者的访问中袒露真情……

  文博泰斗吕济民

  在北京文物赴雅典展出归来汇报展上,一件上绣五爪金龙的雍正龙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虽然这件龙袍历经300余年历史,但依然金光灿烂,像新的一样。这是怎么回事?现场一位华发满头的文博专家解释说:“这件龙袍不褪色的秘密,在于上面的金龙是用纯度99.9%的金丝绣制的,所以依旧耀眼夺目;而其他彩色的部分,是用不同颜色的孔雀羽毛织成的,避免了矿物颜料漂染后的丝线易褪色的问题。这样一件龙袍,从量尺寸,到最后由工匠完成,至少需一年时间,耗费工料之巨难以算计,堪称无价之宝。”

  这位为观众揭示雍正龙袍不褪色之谜的长者就是著名博物馆专家、文物保护专家吕济民。

  吕济民原本是学师范教育的,曾在中学任教一年,并当过安徽省巢县烔炀文化馆馆长和县政府文化科长。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向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10年规划。“1956年初夏,安徽省文化局通知我去合肥,到达后才知是推荐我到北京参加留苏考试”。

  当年一到北京,下了火车,吕济民就去文化部报到,手续一完,顾不上去招待所吃饭、休息,就往故宫跑,在故宫里转了大半天,直到闭馆才出来。吕济民回忆说:“故宫实在太迷人,到那里参观我简直忘了一切,没吃饭转了大半天,竟不觉得肚子饿。”吕济民没有想到自己日后竟成了这里的掌门人。

  紧接着,吕济民在北京备课一个多月,每天都到北京图书馆学习。通过连续4天的考试和随后的面试,吕济民如愿通过留苏考核,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半。

  1957年10月,怀揣着梦想的吕济民等100多人穿上了国家发放的中山装或西装,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离开北京,第一次踏上了开往异域的火车。“我分配在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学习。”吕济民说,他最幸运的是,到莫斯科不久,就同在校的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和听取了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所作的演讲。让吕济民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的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俊贤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知识、青春和热血。

  留苏期间,吕济民参观了数十座苏联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他深深地恋上了博物馆建筑及其藏品,同时希望某一天能投入到博物馆事业之中。

  1961年3月,学成归来的吕济民已是副博士研究生,“到北京,教育部安排集体学习休整两个月后,我被分配到国家文化部机关,先是在文化部群众文化局,后又到文化部政治部工作,曾到农村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并参加了首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

  吕济民曾被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两年许,他回忆说:“我是1961年春到国家文化部工作的,刘炳森1962年秋到故宫博物院。”

  1992年12月17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开始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访华。第二日,当时中国政府安排他参观故宫博物院,由时任代院长的吕济民接待并解说。叶利钦在吕济民的陪同参观下,在欣赏恢弘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时,仔细品味每一个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义,兴趣盎然,情趣隽永,不仅了解到物化了的中国文化,还了解到故宫的伟大,不失是一次文化之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