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长女吴晓莲所著,从“家人”的角度,以真挚的感情、白描的写作手法、质朴的语言生动展现了一个名门家族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家史。书中附带了大量珍贵老照片,通过这些老照片鲜活地再现了三代知识分子质朴的生活态度。
爸之初
我爸爸吴敬琏于1930年出生在南京,他父亲是住在四川的江苏人,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出生那年,父母都不过23岁。父亲吴竹似当时是《新民报》的办报人;母亲邓季惺原在上海公学大学预科读书,此时因结婚生育暂时中断了学业。吴敬琏是家里的老三,上有两个姐姐:吴敬瑗和吴敬瑜。
吴敬琏的父亲原名吴念椿,祖上是江苏武进人,吴姓在当地是大户,历代中举为官的人很多,所以按旧时的说法,吴竹似应该是出生世家。宣统年间,他父亲改行办实业,兴办过玻璃厂、电灯公司、轮船公司和煤炭公司。吴竹似人称“少年才子”,上中学时,国文和英文都已经相当出色了。17岁在南京读书时认识了姐姐的朋友邓友兰(后改名为邓季惺),后来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与她正式谈恋爱,逐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竹似”,意寓与“友兰”相陪衬。1925年,19岁的吴竹似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南京中央通讯社做记者,同年与邓季惺结婚。不久,他受聘于四川《大中华日报》担任主笔。1929年,年仅22岁的吴竹似便和朋友陈铭德、刘正华一起在南京开办了《新民报》。
《新民报》诞生于1929年9月,紧接着,吴敬琏出生于1930年1月。在吴敬琏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还不知道他们这个家日后与《新民报》的不解姻缘,他的生父和日后的继父一辈子为它努力,而他的母亲和继父后来也因它成为中国的一代杰出报人。
不幸的是,在儿子吴敬琏出生之前,吴竹似已经身患肺结核,他和妻儿在一起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一岁多就失去父亲的吴敬琏,在成年后说,他对生父完全没有记忆。但是在我看来,吴敬琏的聪颖过人也许不能说与他亲生父亲完全无关。从长相上看,特别是那个宽宽的脑门和厚厚的上嘴唇,父子相传也有些许印记。
吴敬琏的母亲原名邓友兰,成年后她给自己改了“季惺”这个更现代的名字。清朝时她祖上从河南南阳迁居到四川,繁衍成奉节的大户,在本地开设煤矿,后来到汉口社庄卖煤,直到1891年飘洋过海到日本,买下了 一个新的洋火厂搬回到中国,建立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这个洋火厂最终还是被外国的“洋火”挤垮了。她的父亲邓孝然曾创办过煤矿开采、织布、造纸等实业,也当过成都中国银行行长。邓家的家庭背景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邓季惺的母亲,也就是我爸爸的外婆,叫吴婉,是一位受过高等师范教育、有男女平等意识的知识女性,身为重庆第一所女子学堂的创办人,她因连生六子二女不能在社会上工作,因此对自己的一生很失望,对丈夫也多有抱怨。邓季惺早年便受家庭的影响,即头脑敏锐、思维逻辑严谨,擅长经营理财。然而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刚毅个性,从外表和风度上却很难看出来。她体态纤细,个子矮小,脸蛋秀气又漂亮。(当代电影演员中,周迅长得有点像她。)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吴敬琏自幼丧父后,老师只剩下一位。就是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在我看,是对吴敬琏一生影响最深、也最长远的一个人;同时也是对吴敬琏最疼爱的一个人。 当丈夫英年早逝的时候,邓季惺就立志要将三个儿女养育成人。特别是唯一的儿子吴敬琏,因为他生来就体弱多病,很多人都预料是养不大的。但这个倔强、能干的女人说,她非要把他养大不可,而她就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