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部门说要改进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一些地方甚至在“量化管理”,搞了“机关作风满意度测评”。虽然得到的数据总是满意率高达99%还不止,使人觉得与实际感受大异其趣,但毕竟,重视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比由着性子来要好得多。
我想,哪怕“提高满意度”于改变实情没多少效果,至少不至于比不讲“满意度”更差。现在人们多说“抓比不抓好”、“有比没有好”,从一个方面理解,你可以认为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人们的希望已经低到“比不抓好”的程度了。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你也可以认为,就算没有效果,但总还是在抓着,这就表明还是在“尽人事”,何况意外情况似乎也不是没有,我就看到有些地方讲过“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哩。对大家都讲“提高群众满意度”,是应该这样来看的。
我又时常看国际新闻,从来没有看到有“提高满意度”这个说法,与之有些相似的,是一个叫“支持率”的概念,某人获得的支持率是多少,某人因某事支持率大跌,也有百分比,数据大概来自于民意调查,而不是相应某人去做出来的,也不是某人所在的机关或部门去测评出来的。
我还有一个印象,国际新闻中几乎难得看到群众对政府部门、政府长官表示感谢的报道,满意的情况也极之少见,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批评和不满。根据一般描述,我又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属于富裕社会,文化也发达,虽然不像我们一样是自古的“礼仪之邦”,但市民素质那是相当地过硬,陌生人见面会互致问候,街上遇到什么事情也乐于相帮。在我看来,平时好吃好喝,享受多多,见到官员和政府就一味指责,明显便是刁民。“穷山恶水出刁民”啊,这种远非“穷山恶水”的地带,偏偏搞到“无民不刁”的境地,殊为怪事。
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因为我对国外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兼听过,只看到了我周围能见到的媒体的报道,所以我不知道上面的印象是不是准确,如果不准确,那也怪不了我,我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被引到什么地方去,我不能自主。我在国际新闻中总是听到“支持率下降”的说法,偶尔才会有“支持率上升”,我习以为常地认为,在国外,“支持率”就是专门用来下降的一种数据。
不过,理智地分析,从来没见到谁的支持率是零,也没见谁的支持率会是百分之百,这就可见支持率是有升有降的动态数据。我不能肯定“支持率”与“出刁民”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但我想所谓“刁民”,好吃好喝意见大,体现的可能正是现代官民关系。民众设立政府,政府服务民众,民众有权利刁,政府有义务顺,民众愈刁,官员愈不能懈怠,感谢是谈不上的,该感谢的是政府和官员,因为民众同意给了其执掌权力的机会。“支持率”说到底就是日常状态下民众对政府和官员表示同意不同意而产生的数据。
“满意度”与“支持率”看上去有几分相像。满意了就会支持,支持就是因为满意,那么提高满意度,也就相当于支持率提高了。但细想想,两者还是大有差别的,支持率是同意水平的度量,与之相对的是不同意或者说反对;与满意相对的是不满意或者说反感,总之只是心情是否舒畅的问题,而反对不是一个选项。也就是说,支持率意味着有反对率,满意度最多只意味有反感度。你可以反感,却无权反对,反感是你的感觉,反对却是你的态度;感觉往往自己闷着(当然也可以表示表示,终究也无关紧要),态度却是必须要表达的。满意度针对的往往是“工作作风”,而支持率几乎无特定针对性,而可以由于任何一个因素而变化,决策事项、行为效果、办事风格、行为习惯乃至演说措词等都可以影响支持率的高低。
我并不会天真地认为有了“支持率”这样一个概念,公共事务就会迅速变样,长官行为就会得到转变。但我以为引进支持率这个概念,至少可以使人们知道对政府行为和长官而言,存在着是否得到支持的问题,民众不是只能表示满意还是不满意,而是一些有权说出“我反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