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代表委员应慎言立法多议法治
· 市长降房价的承诺要靠政府让利
· 为何不敢曝光公车后面的“人”?
· “惊人之语”也是独立人格的体现
· 燃油税“难产”根在部门利益
· “熊猫烧香”案呼唤网络立法
· “学雷锋”不是道德表演的舞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惊人之语”也是独立人格的体现
胡明德
  3月5日,吴敬琏就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摘录如下:春运火车票应该浮动,同时应该给农民工等群体乘车补贴;节假日不应太多,等等。

  中国向来不乏沽名钓誉的人,而以一己之言逆万千之意脱颖而出者,常常如唐吉柯德般留名青史。尤其在消费至上、名气至大、娱乐至死甚嚣尘上的当下,沽名钓誉的投机者更如过江之鲫,当然很多也是斯文扫地。所以,人民对此是敏感并反感着,谁要再趟这趟浑水,定要板砖与口水齐飞。吴敬琏的“语出惊人”也难逃沽名钓誉者的下三路吗?

  吴敬琏的“语出惊人”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计划经济压倒一切的思维定格中,吴敬琏与薛暮桥等经济学家力主曾经大逆不道的“价值规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1990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会议上,吴敬琏又与薛暮桥、刘国光等提倡“市场经济”,舌战“计划取向”的经济学家。以后的更多,从中国股市的“赌徒论”到批评基金黑幕,一直到“拆迁不该按市场价补偿”、“春运火车票不涨价不合市场规律”。吴敬琏思想的“特立独行”似乎贯穿着改革开放的始终,不论是遭遇体制内的重重围堵还是遭遇民意的汹汹批评,他总是停不下说话的嘴巴。是想靠语出惊人来博取社会的关注,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品味大红大紫的优越感吗?从1990年后,他就博得了“吴市场”的称号,他根本不用靠逆民意而博取眼球,如果真是那种沽名钓誉之人,谁愿意不惜牺牲几十年来的好名声去招惹骂声?

  看到有名人发出“惊人之语”引发舆论关注,就马上得出此人有沽名钓誉、屁股坐错位置之嫌,这种惯常的思维和阿Q“看到一男一女说话就断定有奸情”如出一辙。

  换一种角度看,知识分子频频“语出惊人”,何尝不是一种“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体现?逆水而行、迎风而上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眼里,只把一种原则奉为圭皋———为科学和真理说话。孙冶方、顾准当年提出商品经济、市场化理念,却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历史的发展证明他们的“惊人之语”是真理;马寅初当年提出计划生育被否决,事实证明这项政策是多么具有先见之明。此外还多。给“惊人之语”空间,其实就是给自由和智慧更多的空间。由此看来,吴敬琏等知识分子是幸运的,他们能频频“语出惊人”而不受体制内压制;但在今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学者的观点悖逆民意时,是顺应民意还是坚持己见?这又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因为之前已经发生了一个有名的案例: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在舆论的鼓噪与批评中发表声明:要做犬儒主义,尽量少发表与性有关的言论。

  民意常常是群体意识,占领着道德和政治上的制高点,但又过于笼统,理性的民意和非理性的民意混成一团,而且汹涌的民意往往因法不责众而不承担任何责任。因而,当学术观点和民意悖逆时,我们的社会应逐渐培养起这样的平衡:既有知识分子的独立观点,也有民意的汹涌批评,但都受法律的保护。开放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言论开放的社会。

  愿吴敬琏的“语出惊人”持续下去,也希望看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惊人之语”,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尊重科学和真理,并不是靠站在谁家的立场上来甄别。不怕知识分子说错话,只要人人都有说话的自由,思想是真理还是谬误,其实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并不难看出真面目。

  知识分子频频“语出惊人”,何尝不是一种“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体现?当学术观点和民意悖逆时,我们的社会应逐渐培养起这样的平衡:既有知识分子的独立观点,也有民意的汹涌批评,但都受法律的保护。不怕知识分子说错话,只要人人都有说话的自由,思想是真理还是谬误,其实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并不难看出真面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