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家两制
· 中国考古谜案
· 你来我往
· 圣殿指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1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考古谜案
  中国考古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等,本文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许多考古谜案中谜中有谜,案中有案,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

  洛阳铲之谜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几个鬼魅般的身影出现在一片荒冢上,只见他们手拿一根长竿子,如捣药一样插向地下,并不时地拔出来看看。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为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在此建都。都城不仅是皇宫的所在地,往往也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之地,是天下财富的汇集中心。这些财富除了被生前挥霍享用掉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作为“冥器”埋入地下。因此,在洛阳周围埋葬着许多不同时期的墓葬,尤其是洛阳城北的邙山上,更是被看作是建造墓葬的风水宝地。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邙山一带除数量众多的中小墓葬外,还有一些帝王或名人的墓葬,如东汉帝陵、北魏帝陵等,据说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的墓葬。

  1905年6月,清政府与比利时的铁路公司签订的修建汴洛铁路(开封至洛阳)工程开工,铁路经过邙山南麓。在工程施工中,毁坏了一批古墓,大量珍贵文物被挖出,引起了欧洲人对洛阳文物极大的兴趣,不惜花重金购买。在金钱的诱惑下,当地的一些村民遂利用邙山拥有众多古墓葬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靠山吃山,争相加入到盗掘古墓葬的行列中。这股猖狂的盗墓之风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基本制止。据统计,洛阳解放前大约出土了50000方历代墓志,即使按每座墓葬都出土一方墓志计算,被盗墓葬也在50000座以上,按平均每座墓葬出土10件文物计算,总数即达50万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到了国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邙山一带虽然古墓葬分布稠密,但并非唾手可得。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地耕种,封土多已不存,地面也已无痕迹可寻。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先找到墓道或墓口。通常情况下,盗墓者都是先往下挖一个小坑,随着盗墓次数的增加,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墓坑内的填土一般称为熟土,也称为墓土或五花土,其与未经扰动过的生土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生土较为纯净,给人以“板结”之感,没有任何人类的包含物;熟土因为经过人为的扰动,土质较“花”,相对的较为疏松一些;许多墓葬的填土经过夯打,有夯层和夯窝,有的填土内还有人类的包含物。这些都成为判断是否为墓葬的重要依据。

  以铁锹直接挖掘盗洞的方法相对来说较为费力费时,有时可能盗洞已经挖了很深才发现盗洞下没有墓葬;还有,通过挖掘盗洞的方法无法提前预知墓葬的规模。于是,一些聪明的盗墓者开始寻找其他的盗墓工具和方法。洛阳铲由此应运而生。

  据说,最早发明洛阳铲的人是一个叫“李鸭子”的人。李鸭子是邙山南麓马坡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一直以盗墓为生。1923年,李鸭子到孟津县赶集,看到集上卖水煎包子的偃师马沟村人正在搭棚子,他发现人们在挖插棚杆的坑时,用的是一把筒瓦状的铁铲子,铲子用力往地下一戳,拔上来就带出不少的土。李鸭子灵机一动,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要比铁锹方便得多。受此启发,李鸭子照着铲子的样子画了一张图,回到家后赶快找铁匠照着图的样子琢磨着打造了一把,一试,果然好用。以后经过不断地改进,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洛阳铲一经产生,很快在盗墓者中传开。由于这种铲子是在洛阳地区首先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