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快评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取消“罚款指标”能复制吗?
· 国家得了“红眼病”?
· 哄抢.jpg
· 不是野狗的“野狗”
· “路不拾遗”与“哄抢水果”
· 银行“单向维权”可休矣
· 宜居也要“千城一面”吗
· 你能记住 几个热线号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宜居也要“千城一面”吗
  【公民发言】——倒头条

  【公民发言】

  新华社7月29日报道,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有望年内出台。

  报道中,编写方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出台的特殊背景:“近年来个别商业机构利用一些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进行所谓的‘宜居城市’排行评选,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这段描述,乍一看切合实际,其实却夸大其词———众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其中固不乏商业操作的成分,但如果说这些排行榜“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则未免低估了公众的判断能力。一是有多少人真正把这样的排行榜当回事呢?二是宜居不宜居,都来自于亲身感受,而且因人而异,原本就没有放之人人而皆准的“科学评价标准”。再者说,即使“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又如何,有什么大不了的吗?没有几个人会凭着“宜居城市排行榜”选择定居,近几年年年都有“宜居城市排行榜”发布,也没见它对那些上榜城市以及上不了榜的城市,在房价上、消费上、人员流向上产生什么影响。

  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皆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教条,我们的宜居城市建设必将重蹈“千城一面”的覆辙。其实我并不相信有关部门出台《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初衷是好的”,而认为它是在“假科学之名,行垄断之实”。当它指责“个别商业机构利用一些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进行所谓的‘宜居城市’排行评选”时,我想公众很容易将这样的指责反弹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身上———“宜居城市排行榜”一旦由有关部门掌控,固然不再“商业”、不再混乱,却又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载体。

  (唐尧 浙江 职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