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
对于新井一二三这样在东京市中心长大的作家来说,池袋“一贯是很土气的三流繁华区:没有银座的高贵、六本木的洋气、涩谷的时髦、新宿的次文化”。就连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六十层高的阳光城大楼,也是盖在二战后关押日本战犯的巢鸭监狱旧址上,总不免让人有阴森的联想。不过,最近一二十年,以池袋西口公园为中心的街区已成为各种东京导游手册上热门的打卡点——来自全世界的文学青年,总免不了要到人气作家石田衣良笔下的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做一番“探险”。
《池袋西口公园》是石田衣良的处女作,这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池袋西口水果店家的儿子、19岁的待业青年真岛诚与伙伴们做业余侦探的故事——为了找出杀害好友理香小姐的凶手,真岛诚化身东京街头的金田一,联合各种街头势力,最终解开谜团,告慰死者。1997年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广泛反响,当时已年近不惑的“中年新人”迅速成为备受瞩目的畅销作家。此后多年间,以真岛诚为核心人物,以池袋街区为核心地点,石田衣良陆续创作了十余部非典型推理小说,还被相继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作品,掀起长盛不衰的“IWGP”(池袋西口公园英文首字母缩写)文化旋风。
在日本,石田衣良被称作“叛逆青春的代言人”,他的笔下多为游离在朝九晚五安稳生活之外的“坏小孩”,几乎没有一个人拥有世俗意义上“健康、幸福”:真岛诚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正经工作的街头混混,他的好友安藤崇是池袋少年黑帮的老大,两人共同为之报仇的理香则是靠援交过活的不良少女。表面上看,池袋西口公园永远处在阴影之下: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神经失调、乱伦、吸毒、卖淫、非法劳工……每个人都颓废、堕落、追求极限刺激,每个人也都有过不可告人的悲惨经历、精神创伤。但“IWGP”系列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作者是以宽容、温暖的笔触刻画这些在世俗社会迷失坐标、病态乖僻的少年。在太阳光芒照射不到的角落,在秩序井然的“正常”社会之外,这些边缘小人物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倔强地生活。作家说,“我不认为那些存在问题的人就不能重生。接触了社会的邪恶与黑暗边缘后重新站起来,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坚强地生活下去,我欣赏这样的人物,我认为这比循规蹈矩活着的人更有魅力。”
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为主流社会道德标准所不屑的小流氓真岛诚,每每遇到伙伴们或社区的危机,总能表现得既精明又勇敢,在危急时刻助人于水火,却从不端着“大义凌然”的架子。在那些大是大非的当口,几乎被“正义”的面目附身时,他也会提醒自己,“喂,为什么我会被选为裁判员,这些是非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找出答案的”。这种冷峻的“即兴的正义感”是石田衣良的小说人物基本的价值底色,用真岛诚的话说:“我们的人生应该不是只有黑白两色才对。无论是一尘不染的无瑕纯白,还是毫无光泽的终极黑暗,你应该都没看过吧?我们每个人都是灰色的,从出生开始,就分到相同分量的光亮与黑暗。人活着不就是这样吗?”
日本小说家菊池宽曾经说: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作家为自己写的,后者则是为别人写的。石田衣良被定位为大众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创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顺从大众口味,事实上,他对社会变迁有着不同于一般通俗作家的反思,并不妥协,也不浮于表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那一代的青年有许多对未来彷徨失措,看不到希望,这是池袋街区不良少年泛滥街头,荒唐消磨青春的社会背景。石田衣良本人也曾经历自闭、失业种种人生挫折,对下行时代青年人的脆弱无助有切身的体会,也深知所谓人格缺陷与行为乖张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借小说中另外一个“坏小孩”京一之口,作家对这个看上去花团锦簇的社会提出控诉,“年轻人没有可以尊敬的对象,身旁又没有可以称作模范的大人,而且大人还剥夺了他们的梦想”。相反,正是在鱼龙混杂的街头,少年们获得温暖与慰藉,“在这里,有被他人需要的充实感,有被朋友欢迎的喜悦,也有他们所缺少的规律和训练,我们集众人之力一同去寻找现在社会上得不到的东西”。街头,是“坏孩子”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一所严格的学校,他们“在那里争执、受伤、学习,获得一点点成长”。
尽管作家实际上从未在池袋西口周围居住过,也从未实际接触过街头的少年帮派(尽管他成名后吸引了不少混帮派的粉丝),小说的情节固然全凭想象,却抓住了青年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帮派盛行“地下社会”看似危险,却有它自己的秩序,而且可能更坚持它所信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