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皇甫夏培
弯曲延绵的明城墙早已成为南京对外的一张城市名片,外地游客总是好奇其坚固耐久的原因究竟何在。本地的专家亦从地形地貌、用工用材等多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密码就在建造城墙的砖上。南京明城墙的狮子山段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块城砖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块有着文字的砖,虽经六百多年的风雨,但仍可清晰地辨认出倒置的“用心”二字。
南京明城墙是由上亿块城砖砌成的,在28年的建城过程中这些城砖来自工部、兵部以及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地区,对这些来自各地的城砖质量把关得益于明初建立的“物勒工名”制度,也就是将造砖涉及的各阶层人员的职务姓名都印于砖上,相当于当前的岗位责任制,由此确保了650余年后城墙的依然屹立。然而制度的约束固然重要,但城砖的历久经年更多的还是得益于造砖人夫的认真和专注。
这个精细的生产责任制系统经历了早中期逐步成熟的过程,砖上的文字有箓、隶、行、楷等多种书体,字数也由少及多,日臻完善。监督的提调官既有知府也有县丞、造砖人夫既有福东海、寿南山,也有谢妹和刘德华,这些名字有的可能是真名,有的也可能是寄托了某种美好的寓意,但是无论官职高低、家道贫富、象征意义如何,在这种问责制下,他们的名字和产品一起经受住了沧桑岁月,青史留存,即使今人读到砖上的这些文字仍然感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从目前对城砖的普查研究来看,砖文上的字有模印、戳印、刻制、毛笔书写四种表现手法,前两种多见而后两种较少见。“用心”城砖采用的是刻制手法,即造砖人在这块砖上刻下了“用心”二字。多么普通的两个字,却蕴含着匠人多年经验积累升华后的朴素。现在已无从知晓当时造砖人是以此作为品牌标识,还是只在一块砖上随意刻下,抑或当时也许只是想给徒弟、给家人、给官员传授或者表达做工时应有的状态。不过搜集的砖文中有此二字的城砖仅此一块,想必这个造砖人不会想到自己当时的无心之举却将平日里内心的那份沉静、执着和坚守与产品——城砖融为了一体。
由于这是一块按照进深方向摆放的“丁砖”,不能看到另外五面记载的信息,无法知晓产自何处、刻字者姓甚名谁,但这两个字传递的正能量足以让见者过目不忘并加以自醒。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这段城墙前些年经过修缮,瓦工在用老砖进行增补时并未意识到这块砖的非同寻常之处,直接把这块砖给砌倒了。因此现在城墙上这块砖的“用心”二字是倒置的,不仔细寻找和辨识很容易与之擦肩而过,由此足以可见,做人做事要想真正能够做到用心二字,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