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周世青
那天下午,偶然来到下关四所村,我曾经在附近的铁路中学教书,这里是骑车上班的必经之地,也是早晨吃早点和下班顺道买菜的地方。蓦然间,一张绿色的广告映入眼帘,这不是建新牛肉吗?在那阵阵飘来的肉香里,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往事。
1988到1989学年我在北师大脱产进修,家里会隔三差五让当列车员的学生传递衣物。有一次,包裹中多了一个印有红色路徽的白色茶缸,打开竟然是“我就好这一口”的建新牛肉,肉香扑鼻而来。晚上千里之外的牛肉和老北京的涮羊肉相得益彰,让我和同室学友美餐一顿。
到北师大进修,我犹豫过。妻子态度坚决:全省两个名额,机会难得,家中有我。妻子也是中学老师,她工作的学校在城南,还当着班主任。听说我要去北京,校长想给她“减负”,又担心班上几个“调皮大王”别的老师镇不住。这就苦了她了,每天天不亮就拖着女儿又步行又公交,跨越大半个南京城。女儿在妻子学校附近的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两校之间步行十多分钟,孩子自己来回。开学不久新生体检,要求家长到体检站接。妻子班上有事去晚了,女儿等不到人就自己摸着走,结果走岔了。天色已晚还下着小雨,妻子心急如焚。女儿还算聪明,又回到体检站门口。母女见面后都吓哭了,懂事的女儿擦着眼泪说:下次我就认识了。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妻子班上有个男生“恶作剧”被父亲打了,次日谎称上学却离家出走,三四天没音信,妻子和家长同样焦急。那天循着蛛丝马迹,妻子带着学生干部终于找到这名学生。妻子返校时已是深夜,女儿早已在同事的家里睡着了。那些日子妻子忙了工作忘了孩子的事时有发生。然而,妻子虽忙还惦记着千里之外的老公,要不,捎带衣物怎么还会想起我喜欢的牛肉呢。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我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排队买牛肉的行列,并和前后的人聊开了。有一位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常去位于四平路广场西北隅的老店买牛肉,他还讲起这家牛肉经久不衰的秘笈,除了选料精良、烹制讲究外,最主要的是符合下关人的口味。下关历史上为水陆通道,受北方饮食习俗的影响,这里的人口重喜咸,于是店家在牛肉烹制前稍加腌制,在川味牛肉的基础上稍作改良,赢得周围市民喜好。这不,不少搬到外区的下关人和嫁出去的下关媳妇还会专程赶来购买,让建新牛肉的香味飘得更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舌尖文化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它们沉淀出了这座城市的特质,为这座城市烙上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