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文明的局外人
  《朗读者》
  [德] 本哈德·施林克
  译林出版社
  2021年3月

  □几又

  就算一夜不寐也要看完,很久没有这样的冲动了。同许多读者一样,我也是看完电影特别是温斯莱特的精湛演技后,才有了阅读原著的冲动。温斯莱特的表演很出色,但电影再好,也只是文学的阐释之一,毕竟电影无法全面表达文学作品中的诸多细节,尤其是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

  本哈德·施林克的本职是法学教授。一次“不务正业”的跨界玩票,意外成就了一位畅销作家。法学教授身份长年与文字打交道,特别是与严谨逻辑密不可分,所以一旦进入故事节奏,施林克便抽丝剥茧,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施林克的所有用心均专注于故事,没有华丽的写作技巧,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和近得几乎可以触摸的毛细血孔。当然,也不是说这个故事的逻辑天衣无缝,瑕疵还是有的,比如男主米夏埃尔在与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的数年缠绵中,汉娜居然从未怀孕,个中缘由文中并未交待。

  15岁是花季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懵懂期的少年米夏埃尔,一个偶然的机会扎进了电车售票员、前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的怀抱。三十多岁的汉娜丰满有加,对于正处于荷尔蒙分泌旺盛期的少年,这样的诱惑难以抗拒。追溯过往,汉娜对米夏埃尔的诱惑更像是一种有意识的预谋,相较于肉体的狂欢,她更在意的似乎是倾听朗读。她对文字乃至文学怀有特别的敬意,所以哪怕断绝关系,也不容米夏埃尔荒废学业。相较于纳粹看守的污点身份,汉娜努力包裹的另一重身份其实更关键,即文盲,这也是汉娜不愿提及的隐痛。面对唾手可得的晋升机会,明知被纳粹同事构陷,汉娜始终没有勇气面对文盲这一真相,法庭上的揽罪是掩盖行为的极致表现。

  相较于故事前半部分的激情荡漾,后半部分审判则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面对站在审判席上的昔日爱人,已进入成年的米夏埃尔早就没了年少时的冲动,成熟往往意味着对地位与利益的坚守。所以米夏埃尔明知汉娜是文盲,根本不可能撰写报告时,缺乏帮其澄清的勇气,他唯一做的只是不缺席汉娜的任何一场审判,坐稳看客的身份。米夏埃尔通过这种看客式的介入,企图实现对自己道德的救赎。然而,他越是这样,越是无法实现救赎,这也是他后来总是跳不出汉娜身影,最终不得不离婚的根本原因所在。离开法庭也离开婚姻的他,最后希望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即给服刑中的汉娜不断寄送录音带方式,以弥补对初恋的道德亏欠。

  故事的核心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汉娜是个文盲。在历史裹挟的洪流中,汉娜一方面在努力逃离,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倾听朗读方式融入文明。她就像是被历史推动的一叶扁舟,她的所有逃避与抗拒,都是在隐藏自己的文盲事实。如果法庭对汉娜这一身份确认,就意味着她的刑期可能会大幅削减。知道真相的起初只有米夏埃尔,后来有监狱看守,再后来还有原告即集中营幸存者。获知真相的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看客身份,在历史的洪流中,有着纳粹身份的汉娜难以得到人们的原谅。

  二战过后,百废待兴,走出劫难,人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的重建,还包括心灵的重建。或许是因为战争曾经造成的伤害太过沉重的原因,人们不想一再重述痛苦的记忆,更多的人把心思放在开始新生活方面。找到一个说法,哪怕是替罪羊,都是可行的方案。并不是说汉娜没有罪过,作为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她,罪责难逃,但也有主次之分。法律在这里,更像是沦为被揶揄的对象。

  汉娜是文明的局外人,她在努力靠近,以种种方式。米夏埃尔是文明的阐释者,但他却在努力掩盖自己的道德伤疤。二者肉体上的吸引,并不足以弥合二者间的文明鸿沟。汉娜最终学会了识字,但她迎来的不是自由的新生,而是选择了生命的终结。汉娜以终结生命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而属于米夏埃尔的救赎,却无法画上句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