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翳然林水》
  王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园林之美,在山水,在亭台,在楼阁,在轩室,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花一草。

  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史,学者们都很有高见,议论纷纷。我曾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毅先生的《中国园林文化史》。该书文本信息繁密,对典籍的抓取和分析很见功力。可惜作为文化层面的宏观分析,虽能领略中国园林审美和哲学境界,谈及具象的应用却显不足,凌空蹈虚,在感受上终究有点“隔”。

  幸好最近读到了王毅的另外一部书——《翳然林水》。全书分五编,取诗词或成语点明要旨,比如第一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述中国古典园林之成因;第二编“人力至极,天工乃见”,析“天人合一”之意境。似乎与《文化史》别无二致。然而,本书收录了大量图片,既有名画古韵,又有实地胜景,还有行摄手记、鸟瞰全景或草图复原,行文则扣着各处名园,逐一详细分解。其余三编亦各取佳词为题,讲景观设计、写意手法与空间结构等,的确避免了“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那样的不得要领,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和示例简要地介绍给读者。

  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态,大致分成四种:皇家园林(宫苑园林)、士人园林、寺院园林、自然郊野园林。各有特点,但并非泾渭分明,情致上常有相通。比如,圆明园“九州清晏”“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继承秦汉宫苑“海上三神山”的传统,体现中国皇家园林气势恢弘的理念和艺术风格。又比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等清代园林,都建有大型的藏式庙宇群,体现了宗教文化对造园思想的渗透。再比如,颐和园“谐趣园”中的“湛清轩”,轩名显文人情趣,楹联书写“九华仙乐奏南熏,万物晴山朝北极”,则一派皇家口吻。

  以自然山水为骨,此谓造园之宗旨。景观要素怎样融入自然?中国园林的堪舆之说与形式之美是统一的。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批评稻香村“背山无脉,临水无源”是立基败笔。以山体为例,王毅说承德避暑山庄的“金山”、苏州拙政园中的小山、苏州沧浪亭的山丘、颐和园“镜桥”与西山的映衬,举凡十余例,在比较中突出各自特点,强调结构布局、借景生姿、光影变化的匠心运用。同样体现在水体、建筑、花木等处。老子说:“希言自然。”大自然不以言语声张,要用智慧去发现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处理好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园林之美,在山水,在亭台,在楼阁,在轩室,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花一草。皆是实物,共同营造的,最佳妙不过“写意”。王毅在《文化史》里说过,园林“写意”大概是中唐以后,经两宋明清,日益普遍和丰富,最后完全渗透到叠山、建筑、题额、室内装饰、盆景乃至园林构造的一切。如今,读到“小山丛桂晚萧萧,几时容我夜吹箫”,品味园林“写意”手法与古典文化意象之结合:水流云在亭、悟竹幽居、留听阁、藕香榭、与谁同坐轩……仿佛诗之佳句,词之小令,画之水墨,弦外之音,袅丝过庭,缭绕园间。

  《世说新语》有云:“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游园之兴,怡然自得,不必求山野。纸上生绿意,穿行在图景。亦怡然自得。

  林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