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一部苏北农村女孩的成长史
  《流浪的女儿》
  孙爱雪 著
  花城出版社
  2017年8月

  “是有两个孩子的农妇,在苏北农村生活,几十年坚持文学写作。”

  许多人都曾经历贫穷与受辱,但孙爱雪笔下的贫穷与受辱,其密集度与力度,都超出了我们常有的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她破落的家中,连一条擦脸的毛巾都没有;上学了,要用瓶子带水,但村里十家有八家竟找不到一个瓶子。许多类似的细节如灰黑的土砖,密密堆叠出几乎令人窒息的高墙。

  童年的鲁迅厌倦了城里院子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羡慕乡间孩子广阔的天地、无穷无尽的稀奇故事。实则乡间的孩子所面临的是另一种“厚障壁”,爱雪所面对的墙,尤高尤厚,她努力地用瘦弱的手去开些小小的窗,让屋里有些流动的空气。

  一扇窗是自然。无论人世如何艰难,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爱雪的破败的家旁,有两株槐树。春夏之美且不论,秋天的黄叶如此绚丽热烈,冬天的枝条则有着剪影之美。她记得槐花的洁白清香,闻着香,吃着更香。槐花温暖了孤独的童年,也填饱了饥饿的胃。她在槐树下长大,槐树在天空下长大。乡间的田野上,还有楝树、梨树、枣树……阳光下,月光里,每一棵树都是自然的恩赐,不会离去,重情重义。

  另一扇是文学。在贫瘠的土地上,谈文学简直是一种奢侈。但文学的魅力如此巨大,她半懂不懂地读《古文观止》;她闭着眼默念徐志摩的“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灰黑的屋子流淌出无边的碧水,莲花朵朵,荷叶流荡,水流清冽。同学家并不存在的锁着的大书箱、四大名著,是乡间土路上的她唯一的念想。而她用笔墨记录生命,大概近于鲁迅所说的于层层淤积的泥土中挖个小孔,在不能呼吸时延口残喘。暗夜中铁屋子里的呜咽与低吼,小小的窗口能传多远?听见的能有几人?

  对爱雪来说,自然与文学之外的人世,艰难远多于平坦,凄凉远多于温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对温情倍加珍惜。卖粥老人多给的一点粥,让她看到了“善心与佛性”;镇干部一张三十元的批条,让她感受到“仁慈与关爱”;写作班刘老师的无私帮助,让她决心“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实现老师的希望”。她无法忘记那些黑暗,但黑暗中的点点闪光,她都用金边镶在记忆里。

  温情与冷漠的比例究竟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生无法计算,情感无法估价。封面勒口上爱雪以两行文字概括自己的人生:“是有两个孩子的农妇,在苏北农村生活,几十年坚持文学写作。”“坚持”两字,意味深长。

  出版本书的林贤治先生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地丁是一种野草,是‘地之子’,开紫花者为紫花地丁。紫色,是血的深红外加了幽黯的颜色,可以看作是一种身份或品质。”爱雪紫地丁般的文字,大抵是配得上她所受的苦难的。对她本人,我只有一个普通读者的普通心愿,愿她以后的人生,少一些苦难,多一些幸福。

  周春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