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下四季的更迭,品尝一下生活的况味,重温那些曾经有过的心灵的自由与收获的快乐
二十四节气,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气象历法,集中国古人数千年生活智慧之精华,不仅揭示了太阳运行的情况和天文气象变化的周期,包含了物候、时令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且每个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称呼,记载着中国古人平凡生活中的乐趣与兴味,感情与思想。谈正衡先生的新著《节气的呢喃与喊叫》即是一部关于节气的小书,作者以怀旧的心情回望与节气相关的诗意生活。
首先,从实用的方面来看,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导农耕,这当然并没有什么疑义。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古人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利用它们与动植物之间生长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农人们则可以根据相应的节气来合理安排农作的时间——比如惊蛰,即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开始苏醒,所谓“惊蛰地气通,锄麦莫放松”,这个时候自然需要“赊得春归好耕耘”了。在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固然是与农人的耕种密切相关的,然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农人们却将劳作与娱乐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生活安排得有张有弛、开和适度——春、夏、秋、冬,不仅仅对应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同时也对应着“春来出门访友,夏季阴下纳凉,秋天仗剑游走,冬日围炉闲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人的生活节拍既与节气融合在一起,亦与土地融合在一起,随遇而安,顺时应变,从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律动。
谈先生笔下的二十四节气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其实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曾几何时,谈先生印象中的好日子都深深地扎根在二十四节气里,从春暖花开,到白雪皑皑,从二月二、三月三,到年三十、除夕夜,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世俗节日与日月代码和谐重叠、贯穿始终。民间称立春为“打春”,此时春天正式拉开帷幕,花儿开了,鸟儿来了,天气渐暖,春光明媚,行春、咬春、听鸟,各种春天的活动次第展开。夏天的江南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季节,大人们忙“三夏”,孩子们捉蜻蜓、粘知了、摸蚬子……也同样忙得不亦乐乎。进入秋天,各种果子先后成熟,孩子们自可大快朵颐,一饱口福。冬天到了,孩子们买杂拌、买炮竹、买玩具,准备过年……可以说四季均有好吃的美食,均有好看的风景,均有好玩的去处。二十四节气演绎着四季的轮回,也讲述着每个人平凡的故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耕时代本来是一个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时代,农人们靠天吃饭、乐天知命,可以尽情地享受慢生活的轻松与美好。一旦进入工业时代,大家好像被紧紧捆绑在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日子总是过得匆匆忙忙,如同奔跑,却再也没有时间停下来,感受一下四季的更迭,品尝一下生活的况味。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等不起的,当那些分别叫做雨水、惊蛰、春分、小满以及白露和寒露的天气,一直观照着谈先生,并以啼鸟的声音在午夜的窗外小声地叫喊,就像亲人一样呼唤他回到童年的家中时,谈先生坦陈,他常常被这种声音弄得魂不守舍,于是他提笔写出了这本《节气的呢喃与喊叫》,以找回自己精神的故乡,纾解自己灵魂的乡愁,进而重温那些曾经有过的心灵的自由与收获的快乐。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