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就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发表评论称,剧中宣扬一种比坏心理,好人只能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种价值观不能宣扬(9月21日《京华时报》)。无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对任何表现形式的文艺作品而言,无论是讴歌真善美也好,抑或是鞭挞假恶丑亦罢,其基本责任功能担当,都是教人向善而不是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浪网以“《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有9万多网友参与,其中53.9%的网友认为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甄嬛传》鼓励以恶制恶,败坏了社会风气。
《甄嬛传》热播是不是代表其一定是好东西?非也。当像《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反映现实生活、讴歌真善美、颂扬理想主义,同样引起热播的现实主义经典已然难见,“娱乐至上”“消费主义”必然出现,恶化了受众审美;另一方面,社会的浮躁功利、受众的流行审丑,又反作用于文艺家,怂恿他们在脱离现实生活和审美偏差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同样在中国热播和表现宫廷斗争主题的韩剧《大长今》,主人公大长今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敌人”,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其作品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对市场机制下的文艺作品而言,从来不缺少热播;缺少的只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正能量的经典级文艺作品。两相对比,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扬州读者 陈庆贵